明明预估车费只有38元,最终的打车费用却变成128.07元,整整多了90元。这笔“附加费”究竟去哪里了?原因竟是免密支付。滴滴出行的免密支付是很多用户熟悉的,这一功能使得消费者在下手前不用再次掏出手机就可进行结账,但它的安全隐患却让人担心。
针对免密支付可能存在漏洞,导致消费者的财产损失的情况,上海市消保委日前就上述情况依法向滴滴出行进行了查询,并在今天一早约谈了滴滴出行。
很多消费者都开通了滴滴出行的免密支付功能,但消费者并不知道,滴滴出行还给了司机一定的加价权限,司机可以以过桥费、过路费、停车费甚至隧道内信号丢失造成的里程补偿等名目加收费用。如果司机据此单方面加收费用,而消费者又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就会造成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多收钱。
滴滴出行向上海市消保委承诺,将在全国范围内更新免密支付的相关设置。今后,如果涉及司机加收费用的情况,均不走免密支付通道,每笔费用都由消费者手动确认支付。同时,滴滴出行承诺,将通过技术和相应的惩罚措施,对司机不当加价的行为予以更加有力的管控。
市消保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免密支付是滴滴出行基于商业考虑、提升顾客体验的措施。滴滴出行作出这样的交易设计,应保证消费者交易的公平性和财产的安全性。上海市消保委将对滴滴出行承诺的相关措施的落实情况予以进一步关注。
同时,上海市消保委要求,滴滴出行要对此前上海地区是否存在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加以梳理,如有多收消费者费用的情形,滴滴出行应予以退还。上海市消保委还要求,滴滴出行要对类似的交易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风险加以评估,进一步提高交易的安全性,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滴滴出行表示,将在两周内就上述两个问题向上海市消保委书面反馈相关情况。
文:徐晶卉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