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花园
普陀区曹杨环浜沿岸的杏杨园,一个老旧的车棚上最近多出了个屋顶花园,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嬉戏打闹,笑声不断,久违的热闹让这座老小区重新焕发生气。这样的改变,出自于专业设计师之手。
11位来自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等机构的专家昨天(11日)正式被聘任为普陀社区规划师。未来一年,他们将扎根各自负责的社区,全过程指导公共空间微更新、“里子工程”、美丽家园等社区更新项目,“社区规划师制度”将成为普陀社区建设的常态化机制。
打造一座“屋顶花园”
普陀区曹杨环浜沿岸的杏杨园是上世纪建造的老小区,在今年的沿河违法建筑整治时碰到了难题——小区内唯一的非机动车集中停放点属于沿河整治范围,对照要求,原本沿河只有一米宽度的距离要拓宽到3米,只有拆除车棚才能达到目标,拆除后居民的自行车、电瓶车停在哪里?
相关部门多次现场踏勘,甚至考虑过建造地下空间的可能性,实在找不到其他替代空间。于是,街道牵头物业公司、设计单位、居委会及居民代表多次召开协调会,“社区规划师”反复调整方案,定下了让居民都满意的方案:拆除车棚违章部分,腾出沿岸3米通道,将其改建为一条健身步道,同时,车棚原有的黑色沥青屋顶,被打造成了盆景式屋顶花园。
“空中花园”一般很少会建在老小区,有了它,车棚的景观功能瞬间提升了几个档次。仔细观察,空中花园植物种类的选择也很有讲究:低矮的灌木,既减少了车棚承重压力,也不遮挡居民采光。红色的健身步道与绿色的植被相得益彰,为小区居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健身提供了好去处。
沿河拓宽处也改建文化长廊,拓焕然一新的车棚里车辆停放有序,每个车位的墙上安装了安全美观的充电插座。一个标准化管理的车棚和四季常绿的屋顶花园终于呈现在杏杨园居民的眼前。
↑↑↑规划师正在进行需求调研
一对一全过程指导更新项目
杏杨园一旁的曹杨新村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工人新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新村”逐渐变成了“老村”。过去一个月,来自上海城建总院的蒋应红带领她的团队进行了调研访谈和实体勘探,试图打造全国第一个劳模新村旧城更新的样板工程。
蒋应红团队的调查显示,居住条件和环境的改善成为了曹杨社区居民最为迫切的需要和期盼之一,她们向街镇提出了“漫步曹杨”的规划方向。
“上海市中心城区内还有很多这样的老旧小区,其社区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因年代久远日益衰败,失去承载社区公共活动的功能。城市改造不能只着眼于大拆大建,细节的微更新更能让老小区提升品质。”参与规划的沈雷洪表示,将尝试打通曹杨社区的道路断点,延续这片优秀历史建筑的工人文化。
据了解,每位社区规划师将与一个街镇结对,对辖区内亟待改善的老旧社区、具有提升优化潜力的小区内部公共空间、街角街边公共空间、慢行系统等进行全面摸排和分析,针对居民的急、难、愁问题,结合居委会及居民诉求,共同选取可实施的社区更新项目。
设计为社区生活注入活力
小区可否增加一些绿地?旁边新建的公园能不能增加老年人活动场所?小朋友们的活动场地又能否“照顾”一下?……以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普通市民的意见很难通过有效渠道传递给政府部门,而社区规划师在普陀的试水,则有望改变这种情况。
普陀有10个街镇,每个社区的环境各不相同,社区规划师按照自身专业和研究领域分配到不同的社区当中。
上海扎柯空间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吴怀国被分配到了真如街道,此前他已经参与了真如街道真光7村中心花园的改造,受聘社区规划师后,他将对高陵路市场和高压公园进行更新改造。
“真如街道有很多历史建筑和具历史感的社区环境,城市更新不但要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同时要活化利用。”吴怀国说,“建筑学专业的出发点就是研究人与空间的关系。让城市规划师回到社区中,通过专业介入,让社区生活重新焕发活力。参与社区更新也会给建筑规划学科带来新的视角。”
文:祝越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