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首家区级专职文物保护机构——静安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今天正式揭牌。年内,静安区将力推不可移动文物“一点一测”工作,并借鉴“路长制”、“河长制”加强各部门、街道、镇之间条块协作,加强队伍建设和日常巡查,发掘梳理传承历史文脉。
静安辖区面积37.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余万,目前拥有南京西路、愚园路(静安区段)、衡山路—复兴路(静安区段)3处历史文化风貌区以及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另有265处各级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37处,静安区文物保护单位19处,静安区文物保护点207处。
此次挂牌的文保中心具体负责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的档案收集整理及利用和编研、日常巡查、修缮预审、成果宣传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保护点的推荐申报;历史人文资源的抢救性挖掘、保护及宣传;区域内国有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监管等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这一保护机构的成立,使文物保护工作在区级层面真正做到有实体、有队伍。”区相关部分负责人这样表示。
目前,静安制定了《各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要求责任告知书》,明确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保护、消防安全、修缮建设等主体责任。特别制定了旧改基地中文物保护相关巡查、报告制度,对旧改基地涉及到的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工作分解到相关部门和企业。比如,积极与规划部门合作专门编制了《老北站地区文物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将该地区文物历史建筑保护面积从原来的3万多平方米增加到16万平方米。
案例一:无人机“巡视”航拍取证
地处中心城区的静安寺街道,辖区1.57平方公里,其中85%为历史风貌保护区。区域内伫立着53处、101栋不可移动文物建筑,50处、277栋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街道层面成立了文物建筑保护工作小组,在居民区和相关执法队伍层面,构建形成了“每日汇报、每周研判、每月总结”的常态化机制。
同时,通过智能化手段提高发现率,启用两架无人飞机,定期全面巡视所有保护建筑,一旦发现可疑破坏行为,重点进行航拍和取证。在地下,为每一栋保护建筑安装“历保卫士”(即历保架构位移动态检测传感器),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技术与网格中心实时联动。
试点至今,街道共发现上报文保问题94条,其中未经报批装修32件;发现上报历保问题199件,其中涉及签订装修合同的81件。比如,柳迎邨一栋房屋因屋顶常年漏水私自装修,街道发现后立即上报区文化局,文保专家上门出具专家意见并跟踪指导。
案例二:为历史保护保留建筑编制建档
地处南京西路风貌保护区核心区域的张园,是2005年市政府认定的十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区域内有170幢历史建筑,多处纳入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共有居民1176户。
负责张园保护性开发的静安置业集团,正按照城市更新理念推进张园保护性开发工作。以张园保护性建筑档案编制为试点,在张园保护性征收上实现突破。
自2016年10月起,集团专门成立了以查勘、设计、施工、物业为核心的“张园历史建筑资料库”工作小组,在市、区历保、建筑、档案、文史专家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档案资料的调查,房屋现状的调研,档案信息的梳理、分析和组织,完成张园地区(一期)历史建筑“一幢一档”的编制建档工作。
下一步,静安将全面推进张园170幢历史建筑“一幢一档”编制建档2.0版本,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同时,计划将来对静安别墅、安乐坊、花园公寓等历史保护保留建筑全部建档,实现全覆盖的历史建筑“一幢一档”管理模式,让每一幢历史保存建筑都有属于自己的“户口档案”。
图:静安区文保中心
文:顾一琼
编辑:王翔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