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是典型的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强调,要完善经济发展格局,加快做强做优“五型经济”。其中,总部型经济在于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力,关键看头部企业。
就数量而言,截至2020年11月,上海已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63家,外资研发中心477家,成为总部型机构重要的集聚地。但与世界顶级城市相比,上海不仅在数量上需要做大规模,更需要着力吸引集聚多功能、高能级的国内外企业总部,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这就需要把过去单纯以注册资金、销售额等规模型指标为标准,转化为功能性为主的指标标准,在企业总部的认定上采取更加灵活、差异化的标准,增强上海总部经济对优质创新型企业、服务企业的集聚。比如,顺应跨国公司设立海外总部中心多元化的趋势,立足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吸引总部型企业落沪,鼓励现有的总部型企业实现功能升级。同时,在新发展格局下,做强做优上海总部经济不仅仅是成为吸引总部企业的桥头堡,更应成为本土总部企业内生生长的热土。建议将对跨国公司总部的优惠政策适当向国内优势企业总部扩散,助其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上占据重要的环节,增强掌控力,提升总部经济的整体水平。
就类型而言,随着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传统“线性链接”的总部经济之外,衍生出了诸多“网络链接”的平台型总部经济。这种经济在平台、供求双方之间构成网络状协作关系,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互联互通、线上线下的融合、资源与要素协同的经济形态。上海在供应商的集成、市场的首发、平台的集聚等方面都有着强大的吸附力,因此,率先在平台型总部经济集聚成势是做强做优总部经济的重要突破口。与此同时,一大批专注某个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小微型跨国公司”也成为总部经济的重要力量,这些企业尽管规模不大,却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构建包括“大而强”和“小而精”的总部经济生态系统是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将催生更多具有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总部企业诞生,从而促进本土企业由嵌入全球价值链逐步过渡到引领产业价值链。
就功能而言,总部经济的精髓在于“经济”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让总部落地后更重要的是推进总部经济在上海“生根”,发挥其经济溢出效应。纽约、东京等成熟的国际化城市,原来驻扎的大量企业总部都曾出现扩散或者外迁的趋势。针对以往总部型企业主要在体外循环,对上海经济溢出效应低的特点,应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搭建合作平台,积极支持本地企业成为高水平总部企业的供应商或服务商,提高总部经济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个人、家庭居住的舒适生活环境,以及高水平的教育、医疗资源等往往是企业总部选址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配套保障方面,应积极鼓励发展国际教育和涉外医疗,打造有利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做好地区总部的安商、留商、富商、稳商工作。一个好的总部经济型城市要融合上海产业集聚特点和上海文化价值观念。共同的区域文化造就企业核心的增值,才能造就更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才能造成企业在一个区域真正根植。这样的总部经济型经济不仅能够守住阵地,而且能够不断地做大、做强,成为具有文化凝聚力的总部经济发展的典范。
就诉求而言,总部型企业除了一般的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进出口关税优惠等诉求以外,在跨国投资、资金运作、财务管理、采购与销售、研发、人力资源和物流分拨等核心功能的便利性上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因此,上海应该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以及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的优势,先行先试,真正解决总部型企业的痛点,增强上海总部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余典范(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