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的新提法目标宏大、意义深远、内涵丰富。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全新课题、系统工程,涵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等各个领域。
就经济数字化而言,据初步测算,2018年上海数字产业增加值约为3657亿元,并直接赋能其他产业增加值约2128亿元,合计5785亿元,占当年上海GDP约17%。可见,数字化已然成为除投资、消费、出口之外,拉动GDP增长的“第四驾马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数字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程度和国际数字之都建设的成色。因此,“十四五”期间,站在新的起点,乘势而上,强化数字赋能作用,加快上海经济转型、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应当成为国际数字之都建设的重中之重。
核心技术是赋能之源。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要加快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及早规划6G、星联网、量子通信等技术的预研;打造一批数字赋能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鼓励企业与本市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提升上海数字化领域的创新策源能力、技术转化能力、成果应用能力。
要素平台是赋能之基。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正在成为国际竞争制高点的背景下,完善要素平台,打通数据应用的瓶颈,对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深化公共数据开放、促进数据交易流通、建设国际数据特区,打造优质的数据平台;通过建设高性能开放算力平台、优化算力平台布局,打造高能的算力平台;通过加强基础算法研究、推动关键算法的自主化,打造先进的算法平台。
企业转型是赋能之速。数字化技术为企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而言,已然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比如,实施工业大数据平台、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试点,引导企业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的技术改造;比如,支持企业发展在线实时监测、远程诊断与维护、全产业链追溯等增值服务,推动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
场景创新是赋能之道。应用场景,承载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是推动数字经济转换为新动能的关键枢纽。云逛街、在线教育、在线文娱、远程医疗……以应用场景为抓手,促进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海“棋局”日日新。进一步深化应用场景开放,要发挥“全球人工智能大会”等平台作用;选择一批龙头企业开展试点示范,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实现行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集群发展是赋能之域。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就是在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相关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实现集中布局发展,进而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打造产业竞争力。比如,以重点制造业园区、数字产业园区为依托,加快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工业互联网基地建设;比如,依托网络平台,打造虚拟产业园、虚拟产业集群;再如,建设数字供应链和产业链,让更多上海企业深度融入并主导全球产业协作体系。
产业环境是赋能之力。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培育一批有潜力、有创新力的数字经济企业,为有干劲、想干事的企业家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要以深化“一网通办”为契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一方面要着力消除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性壁垒,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一方面要加强对知识产权、个人隐私等的保护力度,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数字赋能上海,智慧未来已来!以数字化为引领,加快城市全方位转型,上海一定能打造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作者:丁波涛(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