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其中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全会明确了今后五年文化建设基本思路,部署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总书记用“四个重要”对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精辟概括,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表明,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所谓美好生活,就是一种有意义、值得过的生活,就是对缺乏意义感的生活的扬弃,说到底它是一种精神的成长。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民主、自由、公平、正义和道德感以及做人的尊严等价值,需要文化的引领和界定,也需要在文化追求和文化体验中实现获得感,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体现意义感。因此,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有利于促进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强。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品位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外,要在增强文化“软实力”中,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对内,要在文化强国目标的落地中,润泽全民族的文化心态,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其鲜明表征就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日益巩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有效供给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在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当前,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世界潮流。培育新经济新供给新动能,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文化是重要发力点。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需要文化的促进,需要充分释放潜力巨大的文化消费。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导性产品与服务形态,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已是满足大众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现代化强国建设不仅追求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和谐;不仅追求物质上的富裕,还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一张蓝图干到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者:范玉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