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央视新闻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固根本,是指稳固国本。比如,民法典第一条规定,“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法典的重要立法目的;民法典物权编第五章规定了“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物权编第十一章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等。稳预期,是稳定我们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预期。民法是市场经济基本法,民法的法典化意味着我们把市场经济的法律根基筑得更牢,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前进方向。利长远,民众便能够明确国家的发展走向,便知道自己平等参与自由竞争获得的利益会得到法律保护,自然能够人人努力,社会达到最大效率,从而有利于国之长远。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这部民法典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了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是一部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为复杂的法律。
民法典是人民大众相伴一生的法典,同时,它也是一部企业家依法经营的保护法。今年的一大难题就是保就业。创造就业岗位关键靠企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极为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民法是市场经济基本法。市场经济需要平等自由的竞争者,民法通过民事主体制度来保障;市场经济需要发达成熟的交易规则,民法通过合同制度来保障;市场经济需要主体对财产享有支配性权利,并以之作为交易的前提和结果,民法通过所有权制度来保障;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能够对抗权利侵害,民法通过侵权责任制度来保障。民事主体制度、合同制度、所有权制度、侵权责任制度是民法的四个基干性制度,它们共同为市场经济奠基。因此,全面促进民法典贯彻实施,将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化水平。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民法典的生命力在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无论是推进“五个人人”的人民城市建设,还是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筑牢法治根基,抑或“让法治成为城市治理的闪亮名片”,都要大力推动民法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此,要抓好重点群体的宣传教育,把民法典纳入领导干部必修课,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述法重要内容,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大民法典在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中的内容占比;加强理论研究阐释,编写适应基层群众接受习惯的系列通俗理论读物;切实加强实践引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把民法典宣传融入法治实践全过程,推行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以案释法制度;让人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民法典知识,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通过切实实施民法典,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作者:柴俊勇(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上海法学家企业家联谊会会长)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