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旅游是老百姓的刚需,也是幸福生活的标配。
昨天,第31届上海旅游节正式开幕。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紧扣新模式、新体验、新空间而线上线下联动办节,让这次旅游节显得有些不一样,却并不能阻挡上海这座城市不断回应市民游客文旅体验新需求,推动旅游高品质发展、加快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从这个角度看,特殊时期举办的这次旅游节,是上海发展大产业、涵纳大民生、实现大展示、提升大服务的一个生动平台和载体,对推动城市核心竞争力、有效拉动消费、助力打响“四大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撇开具象的评判指标,一个令人心神向往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究竟该有什么?
首先,要有一个全新的场域和理念。今天的上海,谈及旅游,已完全摆脱了门票经济、圈地发展,而正打造一个全时空场域、全产业链接驳的新旅游概念——整座城市供人们观赏、游览、体验、分享,交通出行是否便利,生态环境好不好,产品质量优不优,各方来客都能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和细节安放身心,感受服务,感知温暖和内涵。商旅文相互赋能,在深层交互中实现综合效益倍增,更打开想象新空间。
其次,要有足够丰富的文化内涵。就哲学范畴而论,旅游是为了获得一种“知性观照”,是处在一种身心放松、“沉静”的状态中去观看和倾听这个世界的本质。因此,观景赏物成了旅游的浅表需求,文化内涵才是“高阶比拼”。览一座城,读懂一群人,回味一个故事,体悟一种精神……人们不仅愿意为新、奇、美埋单,更愿意为了风物背后的文化、为心灵滋养埋单——拓展自己的“带宽”,更开阔头顶的星空。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要有不断回应新需求、引领新生活的能力。南京路,中华商业第一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物质资源相对匮乏,却创造了“什么都有”的传奇——第一食品商店铺展着各类精致海派食品,人们穿着滑雪衫“滑”进来就是为了买到体面伴手礼;第一百货,不仅靠展示最新潮流布料、制作精良的国货老字号而闻名,彼时柜台上的劳模已为八方来客开启了个性化“代购”;中央商场,俨然那个时期的“淘宝王国”,人们不仅来此排队购买“赤膊电池”,更DIY零配组装收音机、自行车,不亦乐乎……一条街,满足了上海市民、各方游客关乎“小康”的一切美好想象,也照见了上海人勤俭实惠、讲求品质的生活方式。
今天,人们对于文旅体验、消费品质、生活方式,有了全新的需求和期待,上海以此次旅游节为契机,放大城市形象和魅力,放大品质生活的样板效应,更放大一座城市令人心神向往的无限可能。
百余年前的一个夏夜,中国第一盏弧光灯在这座城市亮起。今天,它依旧昂首远眺,见证着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当下,“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上海,将旅游节打造成特殊时期的“城市名片”,发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展示人民幸福快乐的时代风貌。
作者:顾一琼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