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蕴含的巨大商机和发展空间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摄影:范家乐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鲜明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开放自信,彰显了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决心。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长三角区域一直是改革开放前沿。40多年前小岗破冰, “包产到户”一石击水,唤醒了沉睡的乡村;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异军突起,成就中国改革的典型坐标;浦东30年来始终肩负国家“试验田”的重托,一次次勇当“第一个吃螃蟹者”,激活改革开放的“一江春水”……长三角,不舍昼夜的改革开放历程,成就了一段震惊世界的东方传奇。
固然,到大海中搏击风浪,我们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还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经验告诉我们,在开放中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就能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我们坚信,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也因此,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今天,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吸引了大量外来资本和企业。单就上海而言,在沪就业外籍人士超过20万人,为全国第一。上海蕴含的巨大商机和发展空间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7月新设外企598家。在刚满周岁的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明确的78项制度创新任务完成过半,吸引国内外投资超过2700亿元。这份亮丽的改革开放成绩单,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什么是“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也印证了长三角在国家全方位开放格局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当前,疫情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世界经济复苏之路“道阻且长”。新发展格局如何落地生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非要封闭运行,而应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这需要高水平开放。只有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改善营商环境,以开放、服务、创新、高效的发展环境吸引海内外人才和企业安家落户,不断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长三角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
开放是上海最大优势。新格局下,中国不会与世界脱钩。相反,我们要做逆全球化的“逆行者”,勇于开顶风船。上海手中有“王牌”: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充分发挥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作用,第三届进博会显现 “强磁场”……不断强化“四大功能”,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打造改革开放高地,上海当仁不让,也责无旁贷。
作者:杨逸淇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