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专业入本科”,这一消息引发各界对于养老家政业的关注。眼下,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但现实中“老人被家政人员薄待”等信息时有耳闻,老人不满,家政公司无奈,从业人员抱怨……由此牵引出话题:养老家政业,虽然非常需要提高家政人员的文化专业素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爱心还是比“文凭”来得更为重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扬千年的中华礼仪及美德,真要毕力躬行、踏踏实实做到,着实不易。更有俗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怎样“如珠似宝”地善待老人,给予体贴,给予关爱,给予其有尊严的晚年生活,这是对社会、对养老保障机制的一大考验。
养老,关系到千家万户,也关系到每个人的一生。当生命经历花开花谢,迈过春华秋实,为社会奉献一切后,步入夕阳余晖之时,在这样一个值得被尊重、被呵护的年龄,就应当获得与之同等的重视、照料与服务,从而传递社会对于生命的尊崇、对于价值的倡导,以及人文关怀。
也因此,养老家政服务行业,在面对这一群体时,爱心、责任心尤显珍贵。
与照料其他群体不同,养老家政服务人员要面对的是一群日益衰老、日渐沧桑的人群,一群“行动不便、脾气古怪、暮气沉沉”的老人。他们,身体机能有不同程度衰退,多数患有慢性病,那些行动能自理的,常在很多生活琐事上跟不上节奏,“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些被各种疾病缠身,生活无法自理,身边终日脱不开人,就医排不了队、等不起、更熬不住……
是人,都怕晚景凄凉。如何让老人们能安度、安享晚年,在生命最后的年华活出尊严、活出品质?这就需要全社会来托底,更需要全社会来倾注爱心。
比如,与时俱进地教授老人新技术、新技能,让他们的晚年生活也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智能和便捷;开发适应老年人的新产品、新功能,让老人们不被时代落下,也在全社会倡导“尊崇老人,老人优先”的方式和理念。特别是,对于直接服务老年群体的家政行业而言,更要倡导“爱心”“责任心”,同时增强养老家政从业人员的职业尊崇感和认同感。
当下,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需求不断增大。家政服务业,这个曾被习近平总书记寄语要“办成爱心工程”的朝阳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同时,各地家政服务行业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今年5月1日《上海市家政服务条例》正式实施,通过纳入信用联网统一监管、加强人才培训和保障,来健全监管机制,形成法律约束,助推行业健康发展。
这些,可以视作托底的“扎篱笆”,真正要让这个行业实现健康良性驱动的内核,还是在于养老家政从业者的一种自律,一份责任心,一份源于人性本真的爱心。
有了爱心,就能自觉担起一份责任,悉心照料老人,稳住一个又一个小家;就能处在同一屋檐下,建立一种基于彼此信任的紧密关系;就能将心比心,在实际工作中收获别人的尊重,也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
里弄社区里,常能看到这样一群暖心身影:她们常年坚守,为独居老人代配药、陪同就医、送餐上门,风雨无阻;养老院里,护理员们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动作和流程,帮老人们更换纸尿裤、擦洗身体、穿衣、如厕,更成为他们的心理疏导专家……
诚然,通过培训能提高养老家政行业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但对于老年群体来说,更需要的是一种能体己及人的无限度的爱心和耐心,放大“无限好”的夕阳。
作者:顾一琼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