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奔小康的这条道路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群众主体,这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动力源泉,是走向伟大复兴的可靠保障。
人民是小康的期待者。从《诗·大雅·民劳》中表达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企盼开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中就植入了一种理想,就是不仅仅通过经济要素发展满足自身发展,而且要在精神上实现自在自足,这被称之为“小康理想”。但这种朴素善良的社会理想在封建帝王江山的更替中一次次幻灭,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登场中忽明忽暗。直到十月革命的炮声划过历史长空,在中国的大地上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诞生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这个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才变得如此之近,通往小康社会的蓝图被真正描绘。因为只有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才有资格去期待美好的未来,才有资格和有能力去选择未来的生活。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小康的中心是人民,这决定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始终坚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价值指向和最终目的,让人民群众有越来越多切身的获得感。“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谋划和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关于“全面”的强调,不仅强调的是发展的充分性和全面性,更是强调人口覆盖的全面性。小康不是少数人获利,而是人民整体受益;小康不是少数人占有发展成果,而是人民整体分享红利,人民的收获也最丰盈。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更要依靠人民。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人民培育的,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是人民奋斗出来的!是人民的力量与奋斗,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人民是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唯物史观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参与和积极的推动。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用初心和使命保持历史引领能力、用初心和使命吸纳先进分子积极参与、用初心和使命建立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整个脱贫攻坚,不断体现了人民参与的力量,彰显了这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推动力。可以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人民的力量最博大,人民的实践最丰富。
中国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它标志着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下,世界历史将在实现人类真正平等的事业上翻开全新的一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比正确,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无比优越。
作者:王治东(东华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组稿编辑:杨逸淇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