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为解中小企业燃眉之急,上海早在2月就出台“惠企28条”。随着疫情防控转向常态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也应从短期性的纾困救急转向长效化的保障促进。近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修订草案)》,通过立法方式进一步为全市40万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这既是当前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新时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
建立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中小企业长效化支持机制,核心是修复被破坏的市场生态。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困境是系统性、全球性的,只有让整个市场生态逐渐恢复正常,才能使中小企业活下去、发展好。一是畅通供应链。这就需要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国内各地区尽快实现复工复产,政企合作积极协调上下游资源,确保供应链顺利运转。同时,针对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导致的基础原材料、关键零部件、高精尖人才紧张,短期内通过“绿色通道”“特事特办”等方式加以缓解,长期内通过本地生产、国产替代等途径予以解决。二是扩大总需求。这就需要发挥好重大项目投资的关键作用,在大型企业的带动下,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同时,充分释放被疫情抑制的消费需求和潜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稳步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教育、医疗、养老、旅游等行业复苏。比如,上海精心打造的“五五购物节”持续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拓宽了中小企业销售渠道,进而又带动了生产。
建立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中小企业长效化支持机制,关键是解决企业最关注的痛点。一是要聚焦共性问题。多项调研显示,成本负担重、融资难融资贵是中小企业长期面临的共性问题,疫情期间企业经营困难、资金链紧张等问题更为突出。这就需要切实加大金融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努力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比如,《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修订草案)》在融资支持、房租补贴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尤其是“惠企28条”中的阶段性房租减免政策将面向创业企业形成长效机制。二是要坚持分类施策。不同行业、区域、类型和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有着不同的困惑与问题,这就需要得到不同层面的精准帮扶。比如,受到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影响,外贸型中小企业承受着保订单、保市场、保份额的巨大压力,相较于减免租金等扶持政策,它们更希望在订单获取、销路拓展等方面获得帮助。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搭建一批“出口转内销”平台,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效对冲外部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政府与企业都要将救眼前之急与谋长远之机结合。突如其来的疫情暴露了中小企业面对外部风险时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广大中小企业能否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既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更需要自身主动顺应市场新需求,在变局中找到新定位,确立新优势。在此意义上,疫情冲击既是中小企业一次生死存亡的大考,也是一次脱颖而出的良机。
作者:邹磊(作者为上海市委党校开放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组稿编辑:杨逸淇
编辑:范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