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认真,就是最好的防护!”
认真,是当下每个人都要秉持的最基本态度。
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需要每个人以“认真”来对待自己和他人,对待每一个细节,更以此贯穿从认知到思想意识,再到行动落实的全过程。
认真洗手、认真用餐、认真出行、认真工作学习……这股子“认真”里,是一种责任、一种意识、一种敬畏,更是一种大文明。
4月29日,市文明办向全市各级各类单位组织及广大市民发出“分餐行动”倡议,倡导每个人行动起来,做分餐行动的示范者、推广者、监督者,让“分餐分食,公筷公勺”以一带十,蔚然成风,推动“分餐制”形成共识,入脑入心,见诸行动,更成为上海市民生活新常态,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时尚。
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城市人文风尚、文明素养的彰显点和落脚点,往往蕴含在那些不经意的细微之处。
比如,小小一方餐桌,就见证了城市健康、绿色、文明生活方式的迭代和进步,从此前的“光盘”行动,到生活垃圾分类,再到今天的“分餐制”。
每一次,都在时移世易中“始于要我做”,而“成于我要做”。
这背后,“认真”二字奠定了最广泛的基础。
相关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具备科学素养比例达21.88%,健康素养水平为28.38%,连续多年双双位列“全国第一方阵”。而素养背后,紧紧相连的也正是强烈的责任意识。也正是这样的“十分努力”,才让上海每一次的移风易俗、开风气之先,看起来似乎“毫不费力”。
近年来,上海先后推行的光盘行动、公共场所控烟、垃圾分类等得到市民最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已成为健康上海的新时尚。如此背景下,认真做好“个人防护常态化”,上海完全有条件,也有能力。
去年,上海市政府率先出台了国内首个省级中长期健康行动方案——《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其中要义:提升市民健康素养,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当下疫情防控,更亟待市民改变旧有生活方式,做到:外出不扎堆,踏青不忘形,放松不放纵。
今年2月底,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市文明办等联合向全体市民发出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十多个小时内,发布倡议的官微总阅读量就超过126万次,评论1800多条,逾九成市民表示赞成。
当下,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们也纷纷建议加快地方修法进程,让法制成为公序良俗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推进器。比如,120多名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从加强健康教育、营造社会氛围、创建支持环境等方面推进公筷公勺使用,并通过依法依规管理,推动这一健康行为的养成与固化。
结合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各公园施行预约游园,公共交通倡导做好个人防护,商场推出云端购物避免扎堆,餐饮提供公勺公筷。
口罩戴起来,“随申码”亮起来,分餐用起来,安全距离拉开来……
慎终如始,以此预防疾病传播,也通过人人参与、人人践行,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风尚惠及每个家庭、每位市民,更以此彰显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和城市文明。
作者:顾一琼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