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0”!第一次个位数!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前线传来好消息:2月23日,24个省区市确诊病例零新增;2月24日,湖北省以外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增确诊九例。
“4万+”!“2000+”!截至2月24日,中国已派出416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已有超过2000位医护确诊感染了新冠肺炎,还有数位以身殉职。
两组数字,两种心情,但指向了同一内核。形势向好,只因万千白衣英雄风雨中逆行,在全球抗击新冠病毒的“无人区”闯出一条路;而英雄牺牲,只因在看不见敌人的战场上,他们以血肉筑起了守卫生命的长城。
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被压垮过。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置于今天的语境,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迎难而上的中国医护,就是大疫之下的中国脊梁。
在2020年等春来的时候,是中国医护为14亿中国人民撑起压不垮的脊梁!
疫情就是命令。人们病了,中国医护出征了。
他们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号召,千里驰援,投身抗击疫情最前线。请战书上,一笔笔急切的横竖撇捺、一枚枚鲜红的手印,写满了“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决心。许多人来不及叫醒睡梦中的孩子,来不及说服忧心的家人,便匆匆背上行囊,去往更需要他们的地方。小年夜,接受国家卫健委指派,包括上海中山医院钟鸣医生在内,第一批医务人员连夜奔赴武汉。除夕夜,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整装出发,一路向西。一个多月来,上海累计派出九批1640名医疗队员。他们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行一样,不惧未知,逆风而行,只为兑现所有中国医护的誓言——
医者,此去欲何?“战病疫,救苍生!”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疫情就是战场。斗争严峻,中国医护是火线上的中流砥柱。
84岁再战防疫一线,钟南山院士呼吁群众暂停流动,自己却在第一时间奔赴疫情中心;73岁的李兰娟院士走进ICU,她说此行是为救治危重症患者,不达目的不撤兵;还有做科研的陈薇院士,把实验室搬到疫区里,大大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确诊速度,是她带领团队在武汉取得的科研攻关成果之一。还有张伯礼、王辰、乔杰、仝小林、黄璐琦……院士也是战士,火线奋战的中国医护“天团”一次次刷屏。他们心忧民瘼而展现的科学精神,标注了专业深度;他们不辞辛劳忘我投入的疲惫身影,抵达了中国医护的精神高度——
国之柱石,风雪并肩;大医精诚,民之幸也。
疫情就是大考。使命崇高,中国医护用如磐初心递交答卷。
张定宇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身患渐冻症,走路蹒跚,可两个多月前,他是带着医护团队率先“起跑”的人。他知道,唯有“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救更多病人”。陈德昌教授是上海派去的“ICU老兵”,全球尚无特效药的情况下,他和团队迎难而上,与病毒的复制抢时间,目的唯一“提高抢救的效率,降低死亡率”。敖忠芳医生,92岁高龄的她在一线守了一生,“我现在还能干得动”。董宗祈大夫,86岁坐着轮椅出诊,“这辈子我为什么,不就是为了病人嘛”。59岁的护士柳帆本已近退休年纪,疫情发生,念着“病房缺人”,她递交延迟退休申请,却把生命永远留在了病房里……太多话语朴素如斯,都是中国医护最初的信念——
仁心仁术,造福人民。
疫情也是成长的号角。要打最硬的仗,90后中国医护毫不言怯。
路封了,95后女医生甘如意从家赶回医院的路走了四天三夜,不能骑车就徒步;家人还不知情,1990年生人的医生文力已写下请战书“这个仗我不打,以后永远无法面对自己”。1995年出生的许汉兵把“精忠报国”写在了防护服上;1998年出生的易俊丰借“奥力给”这个二次元的密码,道出年轻男护士的心声,“我们体力充沛优势大”。◆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17年前抗击非典时,一位父亲站在第一线,17年后大疫再临,女儿接过防护服,也接过中国医护代代传承的青春宣言——
“以我所学,尽我全力。”
疫情还是放大镜。透过点滴“表情”,新时代“中国脊梁”有了具象的诠释。
隔着手机屏的拥抱、隔着玻璃窗的合掌、隔着污染区两边互相竖起大拇指的合影,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中国医护让越来越多人知道,爱与希望永远比病毒传染更快。口罩压出的勒痕,护目镜磨破的伤口,手套造成的泛白双手,缓解病患之痛的同时,中国医护忍耐了多少自身之痛。
2003年非典肆虐,中国医护是第一批“扫雷者”,是特殊战场的“特种兵”;2008年汶川大地震,冒着余震与落石的危险,中国医护在废墟中、帐篷里、在行进的列车上与死神抢伤员。
如今,疫情来袭,掌握已知的经验、面对未知的危险,又是中国医护以逆向而行的脚步,为人民抓住生的希望。他们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
中国医护为我们挡风雨,而我们为医护撑伞。截至目前,仅以上海为例,在驰援湖北医疗队随身携带的150吨物资之余,此后还多次把防护物资送往前线,包括不止于58240件防护服、175361只口罩、35110件隔离衣、4981副护目镜。
涓滴心意汇成一句:撑起中国脊梁的中国医护,请一定——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
作者:王彦
编辑:范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