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婧 摄
“我就是看到别人有难,想帮忙,要是有人说把钱退给我,我会特别难受。”60多岁的四川人李学明这样回应网络上关于他捐款的争议。日前,他戴着帽子、捂着口罩,匿名将五年的积蓄10071元钱留在镇政府,然后转身一路小跑。“要不是身份证搞丢了,他们发现不了。”老人“百密一疏”,在去镇政府补办身份证时被工作人员意外发现。这则情节堪比谍战剧的故事是全国各地老人为疫情捐款的缩影。
同样,疫情爆发以来,许多年轻人的故事也让人眼眶湿润。上海医疗队启程赴鄂时,大男孩们把头剃成“卤蛋”;河南护士情侣双双出征,小伙对姑娘说“平安归来我就娶你”;广东95后女护士驰援武汉,她说不想对着镜头向父母报平安,因为“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没法做事”……
央视元宵晚会诗朗诵《你的样子》中的词句:你看见了什么,记住了什么,你为什么感动,又为什么彻夜难眠?
在寻找答案的同时也不妨反思:之前看到“广场舞扰民”的新闻,为什么总会有人评论“是坏人变老了还是好人变坏了”;而90后、95后也会被贴上“漠然”的标签。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形成了某些思维定式,不愿意倾听甚至排斥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又是什么在制造“代际冲突”,对某些人群抱有成见?
很多人说“老人不容易,他们的善款不能收”,也有很多人说“原来90后成长得这么快”。其实这段时间,感动又何止这些:一线医务人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火神山、雷神山工地建筑工人加班加点,还有在小区门口一等大半天的快递小哥……每个人都曾年轻,也都会老去,每天都在面对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多一些将心比心,少一些戾气偏激,对那些勇于担责乐于付出的人怀有感恩,对不同的意见试着理解——用宅在家中的片刻去发现或补上那片或许缺失的善意和宽容——谢谢你,每一个为战胜疫情努力的人,摘下口罩之后,我们定能看到更多的笑脸。
作者:王磊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