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启动以来,上海经历了一场“城市家具”焕颜手术。(资料照片)
城市不止是一个工作生活的聚集地,而是属于每位市民的大家庭,将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及各类景观场所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视为“家具”,其实是让城市建设带有感性温度和人文关怀。目前,上海正在推进“夜间经济”和垃圾分类新时尚,“城市家具”的建设和管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抬眼即见蓝天白云的“水晶天”,行走在上海街头的你,有没有发现原本碍眼的“电线木头”“空中蜘蛛网”变少变美了?自去年3月启动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开始,上海经历了一场“城市家具”焕颜手术,本月底,“城市家具”标准的中国化方案即将出炉。
经历一年多绣花般的精细治理,上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而这背后,是一个个关于“数据美学”的实践。
浦江饭店外的综合杆。(虹口区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联席办供图)
从“城市设施”到“城市家具”,提升城市温度
上海是我国最早使用电灯的城市,1882年,中国第一批电线杆在外滩到虹口招商局码头一带矗立起来。然而随着各种通信杆、信号杆、路名牌杆的增多,一条条横亘在道路上空的架空线成了“黑色污染”,这些曾经记载着城市发展历程的“电线木头”更是成了城市治理的难点。
领衔“城市家具”焕颜工程全要素技术规定的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鲍诗度教授一直在各个场合呼吁:“‘城市家具’不等于城市公共设施。”但对很多人来说,这依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鲍诗度介绍,“城市家具”一词最早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我国常用“城市设施”“公共设施”等词汇来表示。不同名称的背后,折射出人们对“城市”理解的差别。在他看来,城市不止是一个工作生活的聚集地,而是属于每位市民的大家庭,将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及各类景观场所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视为“家具”,其实是让城市建设带有感性温度和人文关怀。
目前,上海正在推进“夜间经济”和垃圾分类新时尚,“城市家具”的建设和管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鲍诗度团队在设计改造时对路灯的高度及设置地点进行了规划,导入了现代、智能、环保等先进技术,在体现历史的同时,打造引领时尚的示范道路。在垃圾分类方面,团队则建议设立太阳能智能压缩分类垃圾桶,将垃圾体积压缩至原来的五分之一,大大降低垃圾转运频率,减少清运当中的二次污染。同时,在垃圾箱内设置传感器和物联网模块,当垃圾箱投满后会自动连接物联网,通知管理员前来清理。
“城市家具”的焕颜关键:数据决定美
上海的地标建筑武康大楼是游客的热门“打卡地”,过去,不管从哪个角度拍,都会有许多电线一同入镜。作为中心城区第一条开工的架空线整治道路,一年多来,武康大楼已旧貌换新颜——根据大楼周边道路环境,改造设计采用了视距空间大而长的上下单臂型合杆,合杆的横杆件上下端比例符合“黄金分割”比例,且无论是合杆的高低、粗细还是部件区域布置,都是以数据美学为依据的。
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第一家西商饭店浦江饭店周边,也曾面临类似的尴尬:黄浦路大名路路口,原本竖着信号灯杆、治安监控杆等各类杆件31根,大楼前的架空线犹如“蜘蛛网”杂乱分布在楼层上空。去年5月,浦江饭店周边黄浦路、金山路、大名路三条道路合杆整治全面启动,半年后,整治基本完成,道路杆件由31根减到6根,减杆率达80%。
鲍诗度告诉记者,根据杆件设置的不同位置,结合设施设备搭载的实际需求,团队为浦江饭店周边环境进行了“一杆一方案”的精细化设计,在综合杆上放置了包括路名、地铁站、公共服务机构、景点、公共卫生间等信息的复合型路牌。现在,大名路—黄浦路路口的一根综合杆上仅有5块路牌,但信息多达22条,且合杆采用分层、多角度、多色彩设计,行人可以从不同方位快速清晰地获取信息。
不仅综合杆的比例遵循数据美学的理念,布设在人行道时也要考虑公共设施带与路口人行道的关系。比如,人行道宽度大于3.3米,公共设施带的宽度(距侧石外边线)为1.5米;人行道宽度在2米与3.3米之间的,公共设施带的宽度(距侧石外边线)为0.8米;人行道宽度在2米以下的,则不设公共设施带。
“目前,我们正在制定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的全要素技术规定,整条道路应该是一个大系统条件下的整治,包含地上、地下、天上及建筑界面,全要素、一体化将是未来发展方向。”鲍诗度表示,合杆整治后,浦江饭店及其周边环境的气质和底蕴进一步凸显,也为周围居民及来往人群提供了极大便利。
标准化不会使城市失去个性
在项目实践中,鲍诗度发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各环节还存在“碎片化”现象,各个部分之间很难真正形成相互联系与作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开始着手制定“城市家具”的行业标准。
也许有人会问,标准化会不会使城市失去了个性?对此,鲍诗度认为,标准化追求的是规范执行的科学性,而非强制性的艺术风格的统一。比如,上海公交车站的垃圾箱设置,就要考虑上海的主体风向常年从海上来,相应的,垃圾桶就应放在下风口的位置。
事实上,十多年来,鲍诗度一直在关注众多设施建设背后的大环境系统,带领师生团队在国内外各大城市考察调研,仅拍摄的环境、景观和公共艺术资料图片就超过20万张,搜集整理了海量文献资料,最后形成了《“城市家具”系统设计》等四本城市环境丛书。
除了参与开展架空线入地、合杆整治、人行道养护、绿化彩化等工程,鲍诗度还带领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参与了浦东新区等城市环境精细化建设,并将经验推广到了连云港等长三角城市。与此同时,团队还编制了乡村垃圾、乡村公共厕所整治建设指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眼下,鲍诗度团队受中国标准化协会委托主编的“城市家具”行业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进入公示阶段。他希望这一“城市家具”标准的中国化方案,能够向更多城市、更多发展中国家推广。
作者:本报记者 朱颖婕
编辑:范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