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花开的季节。赏过花的人都懂:比起一枝独秀,百花齐放是更美的风景,姹紫嫣红是更美的春色。
自然界的花园如此,人类的文明花园也是如此。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金句频频,引来点赞无数。“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不仅清晰阐释了“多彩、平等、包容”的中国文明观,也向世界彰显了中国主动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贡献世界的担当与智慧。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的文明观积淀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有言,“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国古代哲学还倡导“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些古语之所以能够跨越千年、代代流传,是因为其所承载的基本价值观,仍为当代人所普遍接受:世界是多样的、文明是多彩的,尊重多元文化,就是求同存异、包容并蓄。
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起源和传统,都是美的结晶。从整个人类文明的演进史来看,如果把所有的人类文明成果比作同一台织布机编织出来的作品,那么不同的文明犹如颜色不同的纱线。不难想象,如果一台织布机始终只用一种颜色织布,清一色的单品供给不仅难以满足所有人的喜好、需求,而且必定会让人感觉单调、无聊。相反,接受色彩的多元、采纳不同的织法,才能织出各种秀美的图案,源源不断地产生新品、精品。
其实,无论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还是西方近现代史上的诸多“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诸多璀璨的文明成果之所以能够产生,都不是“闭门造车”憋出来的,而是在互相交流借鉴、在智慧碰撞中结出的硕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当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的文明之间,理应遵循“和而不同”之道,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我们应该做的是: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作者:樊丽萍
编辑:邵大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