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盏商户的灯,照亮你回家的路”。社区商业以便民利民惠民为服务目标,是市民日常最重要的消费和生活场景之一,也是市民感受城市温度和活力的一面镜子。目前,国内一线城市社区消费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比重大致在30%-33%之间,而这个数字在发达国家最高已超过60%。可见,未来国内城市社区商业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
作为配套型商业,整体而言,上海社区商业还普遍存在“新旧业态分化严重、整体层次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规划布局不均衡”、“商业资源分散、集约型发展不足”、“市场信息碎片化、公共服务和监管不足”等瓶颈问题,尚难以发挥其区域“刚需”特性优势。尤其是,随着商业综合体开发规模的激增,社区沿街商铺客流分流现象较为严重,空置率一路走高。原有商业生态系统被打破后,沿街商铺如何华丽转身,与商业综合体实现错位互补发展,这是上海商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解答的一道时代课题。
人们常说,一个城市的菜市场,最能体现这个城市的味道。沿街商铺和菜场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故事,消费者与商户摊贩讨价还价的乐趣,是一种悠远多彩的市井生活方式。c业态配套齐全、价格实惠、便捷高效的亲民特质,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的购物体验,恰为商业社区沿袭传承“人情味”这一社会功能提供新的支点。同时,在互联网时代,社区商业也不断焕发“创新力、亲和力、智慧力”。以无人零售、智慧微菜场、生鲜超市、创意文化空间为代表的创新业态在上海社区商业领域蓬勃发展,成为激活潜在消费、持续释放消费红利、扩大新兴消费的新动能。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高消费服务品质,不断增强“上海购物”的体验度,要充分激发社区商业活力,提升全年龄层覆盖、个性化、多层次和全时段日常消费的供给保障水平。
——完善顶层设计,统筹优化社区商业规划布局。建议以宜居宜业宜创为目标,以中小型购物中心、沿街商铺、菜场为主力业态,以便利店、无人零售、文体空间等为拓展业态,以夜市、集市等为特色业态,开展个性化、定制化及全覆盖的社区商业规划指引和优化调整。围绕社区消费核心需求串联15分钟、10分钟、5分钟生活服务圈,增强社区不同年龄层消费者对社区消费的体验度、获得感和满意度。
——打造示范样板,以点带面推动社区商业升级发展。可选择社区商业转型起步早、人口居住密集、可利用空间富余等基础条件成熟的社区,试点“优秀社区商业示范区&示范企业”项目,促进传统主力业态与新兴业态互补式、组团式融合发展。
——聚焦服务效能,推进信息互联互通,构建社区商业智慧管理平台。以信息流为统领,打造政府监管机构、业主、商户、消费者四方连通的社区商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供需信息精准匹配。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中小微商户和创业者。比如,优先支持具有新技术和新平台的民营科技企业参与社区商业管理、智能支付、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等领域建设,鼓励商业银行为中小微商户开发定制化金融产品,赋能大城小店经济等等。
如果说,大型购物中心和核心商圈体现了满足消费者高品质需求的服务能级,那么,社区商业“家门口的繁华”则是市民宜居宜业宜创的真实写照。结合城市有机更新与精细化管理,引领本市社区商业向精细化、品质化、智慧化升级发展,必将加快推进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单位: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
作者:谢锐 刘彩云
编辑:王秋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