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的人,本身也需要被呵护。
今年,专门奖励优秀青年医生的“银蛇奖”恰好迎来30岁生日。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我们,理应送上一份诚挚的祝贺。你可以认为,这个奖属于一个特定群体、是专门颁发给医生的荣誉,但请相信,因为这个奖的存在,因为它持之以恒的30年,我们的生命多了一份有力的保障。
“银蛇奖”很神奇:本身名气不大,拉动的明星效应极大。作为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的最高荣誉,“银蛇奖”主要颁给40岁以下的青年临床医生。过去30年,从两院院士、名医大家、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再到知名医院的掌门人、医学研究机构的管理者……一大批今天的医界翘楚,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是“银蛇奖”获得者。有人统计,这些年来从“银蛇奖”走出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就达七人。
“银蛇奖”很暖心:等级不算高,却自带温度。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比锦上添花更可贵的是雪中送炭。很多医生回忆起职业路上的冷暖,估计多少会产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怀。不难料想,一位医生只要立足行业、成名成家之后,荣誉鲜花会接踵而至,走到哪里都不缺机会、不缺掌声。但任何一位名医,都是从平凡走向不凡的。尤其是在最初走上从医路的那几年,不仅寂寞、辛苦,而且有时可能还倍感压抑、迷茫甚至无望。
其实,何止是名医,任何一个年轻人要出人头地,要练就独当一面的才干,都需要平台和机会。“银蛇奖”30年前的横空出世,就是为了解决青年医者们所遭遇的“成长的烦恼”。上世纪80年代的沪上医疗界,论资排辈气氛颇浓。彼时,一批优秀的青年医者从海外学成归来,碍于当时的体制机制,“大树压小树,阳光照不到”。年轻人难出头,这个结怎么解?应运而生的“银蛇奖”就像一道曙光,让很多年轻医生心头一暖。正如“第一桶金”会成就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对医生来说,职业道路上的“第一级台阶”踏上了,以后的路就好走多了。
“银蛇奖”很鼓舞人心:投资年轻人,就是投资未来。正视青年医学人才“成长中的烦恼”,不吝啬对他们的帮助与扶持,就是在为医疗行业的未来发展积蓄力量和希望。
在业内,很多人历数这些年的“银蛇奖”得主,还会提及一则佳话,大家称之为“二等奖现象”。原来,“银蛇奖”设有一二三等奖和特别荣誉导师奖。好几位德高望重的院士、名医,当年冲击“银蛇奖”时都曾屈居二等奖、甚至三等奖。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1999年,年仅36岁的他摘得“银蛇奖”二等奖。回首19年前,他坦言,当时站在台上有点“小失落”,但也因为有了这一段拿奖的经历,他对医务界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尽管自己很优秀,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须知,医者的“仁心”是需要被呵护的,“仁术”是需要不断历练的。给沪上优秀青年医者带来荣光和激励的“银蛇奖”,也始终在鞭策他们“不忘初心、追求卓越”。
今天的上海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秉承医者仁心传统,爱岗敬业,精钻技术,围绕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急提供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拥有一流的医学人才始终是关键。文汇报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不仅一路见证这一奖项30年的成长,一路记录、分享一批“银蛇奖”得主的故事,始终关心青年医学人才的成长,我们也因之有一份“旁观者”的清醒洞察:比荣誉更有价值的,是荣誉所产生的激励效应;比荣誉更催人奋进的,是因职业荣誉感提振而产生的职业使命感。
因为有梦、有理想,所以一往无前,这就是“银蛇奖”的启示。
作者:文汇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