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根据“师生与学校共发展,教师与学生同成长”的办学理念,广义的“人才培养”工作既包括学生思政工作,也包括教师思政工作,教师思政工作可以说是确保“教师与学生同成长”的最重要环节。
发挥好“关键少数”示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时,在论述党风廉政建设时,经常强调“关键少数”的作用,这对于我们在高校做思想政治工作有重要启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不仅在社会上,而且在校园内,都是“关键少数”。华东师大的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不仅是对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师范生的要求,而且首先是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尤其是对教师中的党员的要求。教师中的党员甚至可以说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做好教师思政工作的关键,就是发挥好上述意义上的“关键少数”的作用。
“关键少数”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而且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真正称得上“关键少数”的人,不仅要有符合一些客观的经验性的身份标准,而且要符合一些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规范性的身份标准。教师思政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教师们真正符合“为人师表”的要求,让党员教师真正符合“先锋队成员”的标准。
“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发挥得好,“立德树人”就会事半功倍,因为对道德意义上的学习或成长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有关行为的知识的获得,而是行为标准、行为习惯和行为爱好的树立和养成,是把普遍规范运用于特殊情境的能力和技艺的培育和训练,而这种树立或培育的最佳途径,是发挥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活生生的榜样的作用,或者说,是让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合适榜样的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做好教师思政工作,就像做好学生思政工作一样,发挥榜样的作用,发挥像黄大年、钟扬和我校陈吉余、何积丰等优秀教师的先进典型示范作用,特别重要。
荣誉感是与责任感相联系的
“关键少数”不仅是一种责任,而且是一种荣誉。激发党员教师乃至全体教师的荣誉感,是教师思政工作的最重要途径。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虽然通常的工作推进步骤依次是让人“不敢腐”、让人“不能腐”、让人“不想腐”,但在那些职业尊严普遍比较高的人群中,通过强有力措施来激励和维护职业尊严感,其中既包括用强有力措施来荣耀这种群体的杰出成员,也包括用强有力措施来惩戒“害群之马”,从一开始就让人出于职业尊严感和人格尊严感而普遍地、持久地“不想腐”,是党风廉政最有效途径。同样,在教师这样一个理应特别受人尊敬的群体中,尤其在中国这个有尊师重道悠久传统的国家里,让教师们出于职业尊严感、人格尊严感和对于民族福祉、人类进步的使命尊严感而普遍地、持久地“不想渎职”“不愿庸俗”“不甘堕落”,也是师德师风建设等工作的最有效途径。
“关键少数”的荣誉感是与责任感相联系的,而责任感的唤起、加强和维系,是与特定责任的实实在在履行连在一起的。对于教师来说,再高的物质待遇和精神地位,都不能代替他们在学生那里感受到的发自内心的好奇、羡慕、爱戴、模仿和崇敬。孟子之所以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君子三乐”之一,之所以把这条列在“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后,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相长”,也不仅仅适用于智
育——如孟宪承先生曾引用英国怀特海的话说得那样,“大学的存在,就是为结合老成和少壮,而谋成熟的知识与生命的热情的融合”;“教学相长”的道理,同样(甚至更加)适用于德育——借用梅贻琦先生的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大鱼带着小鱼游,不仅会使小鱼更快学会游泳,而且会使大鱼更加享受游泳,会使大鱼游得更加自如、更加快乐、更加持久。让教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们在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等身份之外,还以“班主任”“书院导师”“双创顾问”等身份积极参与各个环节的学生思政工作,不仅有助于做好学生思政工作,而且有助于做好教师思政工作。套用一个经常使用的比喻:教师参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亲身实践,看上去只是“大手”在牵着“小手”,但实际上“小手”也在领着“大手”,因为“大手”在牵着“小手”的同时,也牵着更多的荣誉感、尊严感和责任感,因此可以说经过手中的“小手”,自己也被一只更大、更温暖、更有力的无形“大手”牵着。
作者:童世骏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编辑:周俊超
责任编辑:范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