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黄浦江上的阵阵汽笛声,以“航海新时代,丝路再出发”为主题的2018年 “中国航海日”活动日前在北外滩拉开帷幕。这是我国涉海领域级别最高、范围最广、综合性最强的节庆活动。对新时代进一步传承航海文化、弘扬丝路精神,助力海洋强国和航海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航运文化彰显海派文化的魅力
上海是一座城以港兴、港为城用的港口城市。上海的前世今生,都与大海结缘。 “沪”、 “海”、 “洋泾浜”揭示了上海与航运的天然联系。海纳百川、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上海城市文化特点与航运密切相关,历史悠久的航运文化是海派文化的魅力所在。
1860年,英商宝顺洋行建造宝顺码头 (今公平路),这是上海的第一个轮船码头。虹口区下海庙遗存的渔民文化、人民音乐家聂耳为田汉歌剧 《扬子江的风暴》创作的插曲 《码头工人》、上海淮剧团创作的淮剧《海港的早晨》等等,都是上海近现代航运文化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上海的国际枢纽港地位进一步巩固,上海航运文化进一步繁荣。包起帆的创新精神、洋山建设者的拼搏精神和振华港机追求卓越的精神文化,已成为上海城市精神不可或缺的先进代表;随着《上海港志》 《上海远洋运输史》整理出版,中国航海博物馆开馆, 《中国港口》 《水运管理》 《航运评论》等刊物定期出版,航运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传承;航运信息传播与咨询机构渐具影响,上海航运交易所等机构在国内外影响力逐步扩大,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 (CCFI)、中国航运景气指数等上海航运指数体系已形成品牌影响力……
如今,去洋山看世界第一的东海大桥,在小洋山眺望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自动化港区,去临港参观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海事大学,去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眺望中外船舶进出黄浦江的重要助航标志——吴淞口灯塔,去虹口全国首家航运邮局购买航运纪念邮票……这些已成为无数中外来宾游览上海的必选项目。
以强大的文化力量构筑竞争优势
毋庸讳言,与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期待相比,上海的航运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发展瓶颈和问题。比如,航运文化产品散乱分布于各区,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没有形成合力。比如,航运文化的服务体系和产品体系不够健全,海事培训、信息服务、论坛经济、基金运作等产业规模小,航运休闲、旅游、观光和文化产品还有待开发。比如,航运文化产业缺乏领军人物和标志性品牌等等。
航运文化建设是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与品牌的关键承载要素之一。应从实际出发,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征、航运特色的文化体系建设之路,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打造一颗澎湃的 “文化芯”,以强大的文化推动力构筑竞争优势。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着力点:比如,将 “诚信、绿色、创新”等航运文化优秀要素植入航运相关群体,渗透航运相关实践,形成并确立核心价值理念,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文化软实力。比如,打造航运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品牌。依托中国航海博物馆,不断放大航海文化影响力,打造有影响、有品质、有内涵的国家航海博物馆品牌;开辟滨海滨水、历史人文、品质商务等各具特色的航运文化旅游线路,依托黄浦江、苏州河等水资源,发展游船、游艇经济,做强邮轮经济,带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航运文化旅游发展,形成世界级的高品质航运文化休闲品牌。比如,提高航运文化建设的公众参与和国际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航运文化建设氛围。以 “中国航海日”在沪举办为契机,整合在沪国际航运大型论坛、会展、节庆资源,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航运文化盛会等等。
新时代,航运文化是打响上海 “四大品牌”,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高端服务功能的战略资源。因此,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必须做强航运文化这个软实力。
作者:张婕姝(作者单位: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靳玮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