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风雨兼程的艰苦奋斗,党和国家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向强起来稳健迈进。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是40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再到统筹城乡,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重点领域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国对外开放从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改革开放经历了先点后面、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成功完成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高速增长历史阶段的使命,推动实现了人民生活从尚未温饱向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转变;我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与时俱进,深刻把握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科学认识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安排的必然要求,提出一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体系和工作方案,使高质量发展从思想与理论构建阶段步入全面实施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方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新时代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推进各项工作。
一、牢牢守住发展底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什么特别强调要牢牢守住发展底线?从国际形势看,美国在战略上把中国定位为主要竞争对手,大搞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交往采取各种限制性措施,随着我国逐步向世界中心崛起迈进,我国面临的外部压力会越来越大。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前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从1960年到2008年间,全球101个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中,只有13个成功发展为高收入经济体。究其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忽视风险的防范,在影响和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环节上突破了底线,出了大问题。从国内任务看,我国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时期,迫切需要尽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正处于改革开放攻坚克难的深水区,迫切需要尽快从根本上消除各种突出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正处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未雨绸缪,增强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牢牢守住发展底线,要求我们必须在改革开放中顶住外部压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合作共赢的原则下相互补益、互相促进,引领世界和平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充分激发我国发展动力活力、调动各种发展积极要素因素,坚持不懈、凝聚力量、不遗余力地尽快推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这“三大攻坚战”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我国经济按照既定目标持续健康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维护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切实提高政治敏锐性,始终绷紧维护稳定这根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如何牢牢守住发展底线?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着眼党的使命担当,深入阐述了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的重大问题,具体而深刻地分析了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始终告诫全党要树立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多次用“木桶原理”警示全党既要善于补齐短板,更要注重加固底板,强调“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切实提高我们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风险挑战的思想,着力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发展的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各自实际,与时俱进,正确判断所面临的主要矛盾问题和关键风险环节,准确地找出短板,据此划定底线,制定切实有效的应急预案和解决方案。
第二,强化学习培训,加大应急推演、演练力度,加强实践锻炼,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素质和能力。
第三,始终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在制定政策、研究工作、执行任务过程中善于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未雨绸缪,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以积极的态度前瞻风险、守住底线、防患未然。
第四,采取有效措施,破解新的生产力特别是科技变革对生产关系的挑战,如基因工程对人的生命及伦理道德的影响、人工智能对人类发展和民生的影响、网络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发展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等;破解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挑战,如“先富”对维护社会公正的影响、贫富差距加大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等;破解现代化对我国上层建筑的挑战,如西方现代化经济实力的影响、西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等问题。
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开放日益扩大和深化,为我国消费普遍趋于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提供了参照。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多点突破,既为消费升级提供了潜在的可能,也为我国加快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引擎。随着我国消费普遍现代化以及未来消费升级的加快,依靠高能耗高污染获得高速增长的传统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陷入了“入不敷出”的瓶颈,已经难以为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只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有利于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先进要素因素,坚持以质量效益的提升为核心,在解决发展矛盾、问题和短板基础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在新的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均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把钥匙,并且唯有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动力升级才能实现。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看,要求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动力引擎作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动能,打造现代经济体系,同时按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统一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与此相匹配的党政管理、社会治理、文化发展、生态文明模式,形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文化形态,为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动能提供有力保障。从马克思经济学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立统一关系的分析方法看,要求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既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更要重视质量和效益”的嘱托,坚持速度、规模、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既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革故鼎新的新动能、加快科技创新代替科技模仿形成科技新动能、加快双向高水平开放形成开放升级新动能,又要通过行业、区域、国际国内、城乡、投资消费等内在结构优化,均衡发展,释放和形成新的结构动能,还要通过智能化和大数据等科技创新应用带动形成消费新动能,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提升劳动者素质形成人口新动能,通过深化分配改革凝聚新动能等,构建以效率、效能和效益为核心的产业新布局,以质量为核心的品质优良和品种充足的产品新布局,以公平正义为核心、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分配新格局,以高效便民为核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交换和消费新布局。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看,要求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根据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具体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效化解固有的矛盾和问题,不断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释放和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动能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较高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驱动经济增长向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本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变。一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着力化解不平衡、不充分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塑中长期增长动力,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着力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就业机制,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三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开放,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的同时,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层次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四是以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为着力点,深化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金融财税制度,全面推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制度环境。
三、全面建成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
经济发展标准体系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准绳。只有坚持标准引领,推进标准提升,增强标准有效供给,才能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标准基础。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建立能够体现和反映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引导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考核评价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依据。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旨在明确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目标、标准和要求,表明具体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考察、实现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标准规范经济生产、经济活动以及市场经济行为,为引领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核心要义是“高质量”,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总体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动力引擎是改革开放,具体内容要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具体目的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层次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构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安排的要求,着眼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在实践应用中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必须以国际先进标准为标杆,既要具有国际可比性,也要符合中国实际,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势和中国特色;必须根据“五位一体”总布局,以全要素质量升级为核心,推进标准化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等领域深度融合,推动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和最优化配置;必须以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质量、金融体系效率、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为重点,注重整体协同考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的转型升级。
全面建成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从宏观看,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安排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准体系。
从主体看,要形成覆盖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等多层次标准体系。
从客体看,要构建创新引领,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标准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化发展标准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正、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标准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标准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发展标准体系,支持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财税发展标准体系、现代化消费增长标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准体系等。
从流程看,要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标准体系、统计标准体系、绩效评估考核标准体系。
从内涵看,要构建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
四、充分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动力
“天上不会掉馅饼”,实干才能“兴邦”。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中国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干出来的。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动力,充分调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事关新时代发展全局的系统复杂的深刻变革,可能会遇到许多国际国内的艰难险阻,需要解决不少问题、矛盾和挑战,其过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注定是一场耐力赛、持久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矛盾,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的途径也是高质量发展。只有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夯基固本、久久为功,一步一个台阶推进,才能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充分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动力,必须紧紧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破除阻碍高质量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积弊,优化激励制度机制,真诚鼓励、真心支持干事创业,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形成竞相发展、协调互补、合作共赢的生动局面。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大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构建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以协调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保证基本民生的制度、开创人才发展新局面,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要着力优化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拓展开放的范围和层次,培育开放新优势,形成开放新格局,构建开放新体制。要在坚持统筹推进改革开放的前提下,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在节骨眼、要害处用力,增强改革开放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各领域的改革开放形成联动和集成。
充分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动力,必须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各主体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要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使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始终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国企竞争力,增强民企“安全感”,提升各类市场主体“公平感”。
“上下同欲者胜”。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人才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为顺利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要建立科学的监督考核评价体系,营造创新实干的良好风气,形成“靠实干创实绩、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切实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徐珂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