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的年味是淡了还是浓了?这是一个问题。
当我们看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返乡潮,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短期人口流动在中国大地上演,看到百万摩托大军载着妻子儿女回到家乡过年的雄壮阵容,能够说年味淡了吗?当你看到整个社会呈现浓烈的节日氛围,各类媒体讲述春节故事,连古老的南京城上都挂满了红色对联的时候,怎么能说年味淡了呢?可是,确实有不少人觉得年味淡了。有人说,过年的吃喝现在平时都有了,所以提不起兴趣了,所以感到过年没有意思了。其实年味没有变淡,是我们的心变淡了。
情感才是年味的主料
过年是亲人的团聚,是一次情感的交融,不仅仅是吃吃喝喝,情感才是年味的主料。父母子女之间通过见面,通过礼物交流,通过语言交流,通过发红包,增进感情,爱意浓浓,感恩报恩,这才是年俗的核心。而乡亲朋友之间的问候探望,是过年最难得最重要的时机。因此,爱与情感,能够把年味渲染出来,真情真心能够把年味表达出来。
过年是一种信仰的表达,表达我们对于天地自然的感恩,对祖先乡贤的感念。这时我们就发现,敬仰之心是年味的核心要素。摆上一桌子酒菜,静静肃立,邀请祖先回家过年,是一种感恩的行为。同时感恩天地,默默许愿,期盼天官赐福,也是人之常情。这是一种起码的信仰,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呢?至于人们相互之间的祝福,大街小巷屋里屋外挂满“福”字,实际上是一种信仰的表达。用真心去祝福,过年就神圣起来了,年味不就浓烈了吗?
表达爱与情感,表达信仰与祝福,需要真心真情,而真心真情是要用行动来体现的。过去的年味,是长辈用真心与实际行动烘托出来的。认真打扫卫生,认真准备年货,认真布置环境。正如鲁迅在《祝福》中描写祝福的场景:“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地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这些我们熟悉的年俗场景,其实就是一种行为表达出来的敬信之心。过去,父母长辈把他们对于子女的感情通过年节的辛勤操办体现出来,孩子们都洋溢在幸福的场景里,当然是年味浓浓。我们要反思的是:当我们长大了,是不是继承了长辈的那份爱,自己也担当年味的制造者,把年节当作一次爱的奉献?春节文化的传承,一定要认识到春节是爱的洗礼,那年味是用心用行为奉献出来的。年味不是索取的,而是需要付出才有的。所以,要通过自己的辛苦奉献,自己的担当,来践行春节的文化理想,而不是一味抱怨。已经长大的我们,要接过长辈的接力棒,要做新年礼俗传承的主人,通过真心的劳动奉献,让我们心里的年味热乎起来,带动他人,让年味浓起来。
营造美丽中国的灿烂景观
过年是一种民俗,就要遵守民俗的规范。这些年我们一直说,中国人过中国年,写中国字,吃中国饭,穿中国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春节作为一个特别的时空,是一个文化传统复兴的载体。比如,春节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操演与赏鉴,我们为什么不抓住这个机会,感受人生的美好呢?中国的饮食谱系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除了美味,中国节俗食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如年糕、饺子、八宝饭等,充满着对于生活的美好期盼。所以对于年俗食谱要有一种敬畏之心,真心去呵护传承。当我们把年夜饭当作一次文化洗礼,生活的境界就提升了,民俗食品的意义也就彰显了。这就是我们说的,民俗是提升日常生活境界的文化精华。
很多民族在节庆的时候,都要穿出自己的民俗服装来,作为节庆的标配。我们要在服装中找到自我,建立文化自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形成中华民族的服装系统,这既是文化符号的呈现,更是新的服装经济的前提。过年要穿新衣服,是不是到了该选择中国人自己的服装系统的时候了?
过年更是一个民俗艺术表现的特别时机。春联应该是标配,自己书写或者请人书写,文辞雅驯,书法工整优美,带来愉快的心情,本身就是浓浓年味。至于剪窗花贴上,喜庆气氛浓烈,而民俗艺术也回到生活之中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实践,年味会一年比一年醇厚。民俗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民俗的艺术是民俗生活的锦上之花,也是陶冶我们心灵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所以,通过过一个艺术的年节来营造年味,也是一种美好的城乡社会建设的路径。
年味的营造需要一种文化自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责任。过出中国年的年味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使命。假如我们对于中国年都失去了兴趣,中国文化将何以与世界对话交流?所以,年味营造真的需要用心。用年味建设社会,是一种快乐的文化实践,也是营造美丽中国的灿烂景观。(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民俗学研究所教授)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