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宇宙都关乎人类重大哲学命题的终极思考,上海天文馆正是为回答这些面向未来的问题而生
◆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需要一座能用好“大美语言”讲述宇宙故事的天文馆
◆一座世界级天文馆必然会开阔一座城市的胸襟和视野,进一步彰显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今天(7月17日)开馆,明(7月18日)起对公众开放。
从2016年11月8日在临港滴水湖畔的一片荒地上打下第一根桩算起,上海已经为这座世界一流天文馆等待了1700多天,而这份期待已久的“星空之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上海为何执著于建设一座天文馆?为了探寻宇宙之美,为了仰望星空的浪漫,为了在下一代心中埋下好奇的种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最终,这些答案殊途同归——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文馆就是要把最“硬核”的科学用最“柔软”的方式表达出来,呈现于世人面前。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对科学精神的崇尚,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对科学家的爱重,一直是上海这座创新之城最硬核的软实力。
上海天文馆的建成开放,不仅意味着上海有了一处全新的科学、文化地标,更为提升城市软实力提供了引擎和注脚:对星空的热爱会让人产生豁达开朗、只争朝夕的宇宙观,一座世界级天文馆必然会开阔一座城市的胸襟和视野,进一步彰显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上海缘何半个世纪“等待”一座天文馆
上海人对于天文馆的向往,源于上世纪70年代。进入21世纪,深空探测成为各国科技竞技场,我国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010年,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建言在上海兴建一座天文馆,对公众进行天文知识的普及,加强对青少年的天文学教育,在她看来,这件事至关重要。
这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天文馆?叶叔华说:“无论妇孺老幼,不管专业背景,要有一代代的人走进天文馆,每个走进天文馆的人都要有所得、有所悟。”
上海市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和积极推进,上海天文馆项目于2014年1月立项,2016年7月初步设计方案及概算获得批复,同年11月8日破土动工,并与市民许下了“滴水湖畔遥看牵牛织女星”的承诺。此后,在天文馆建设的1700多个日日夜夜中,每一个节点、每一次进展都会引发公众的持续关注。
五年后的2021年7月10日,上海天文馆首次面向公众进行压力测试,18万人预约购票,仅3000人预约成功;开馆前的“剧透”视频在抖音上的播放量很快过亿,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未开先红”的上海天文馆,足以证明它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与热度。
“除生命健康外,天文已成为最能吸引公众的科学话题。”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钮卫星说,天文“走红”靠的就是它的神秘、浪漫与美丽,再往深里想,生命与宇宙都关乎人类重大哲学命题的终极思考,诸如“宇宙起源”“人类从哪里来”这些问题,始终让人魂牵梦绕。
上海天文馆正是为回答这些面向未来的问题而生。宏大宇宙承载着人类的好奇与敬畏之心,浩瀚星空写满了关于未知的答案,在这样一座仰望星空的博物馆,将留待更多人去探索、去发现。
浩瀚星空是触发想象力的绝佳“开关”
在由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如果要选出一种能够激发创新的力量,想象力一定占有一席之地,而浩瀚星空恰是最能激发想象力的“开关”之一。
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邵正义说:“天文学是对‘最极致’的研究,最远、最暗、最早、最小……从天圆地方说、日心说到宇宙大爆炸理论,天文理论的每一次变革,不仅推动着科技的进步,更刷新着全人类的认知。”
寻求颠覆性突破,不少物理学家也将目光投向星空。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弗兰克·维尔切克说,神奇的想象力帮助他拿到了诺贝尔奖。当他走在回家的小路上,天边的火烧云给了他灵感——火红的光把蓝色的天染红时,就像希格斯粒子赋予其他所有粒子以质量。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维尔切克反复强调图像的重要性,他指出,图像越精致,科学家对于研究的理解也就越清晰透彻,而这一切都需要激发想象力的开关。
除了科学家,创业者对星空也格外钟情。药明康德联席首席执行官杨青观察到,硅谷的创新人才周末爱去市中心的博物馆、美术馆汲取灵感,可见图像与创新存在着某种正相关。
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需要一座能用好“大美语言”讲述宇宙故事的天文馆。从有幸提前“打卡”的观众反馈来看,人们对上海天文馆的最大感受也是美,即使对暗物质、引力波、红移蓝移毫不了解,当看到阳光从圆洞天窗倾泻而下、陨石刺破大气层撞击地面、土星张开美丽光环,也会让你感到不虚此行。
讲好中国“宇宙故事”有了一扇独特窗口
上海天文馆在布展中曾发生过一段小插曲:在火星探索展区,原本摆放着好奇号火星车,但当祝融号“落火”的消息传来后,中国人自己的火星车就取而代之占据了“C位”。
事实上,在上海天文馆的网红打卡项目中,可以走进去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1:1模型,热度高居榜首。
上海天文馆的建设、设计和策展团队将国人对星辰大海的感悟倾注到这座场馆的方方面面:
它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这意味着它拥有足够的空间将最新、最亮的天文学知识娓娓道来;
它是一座建馆与布展同步进行的天文馆,这使得人们能看到“倒转穹顶”“圆洞天窗”这样天人合一的设计;
它还是展示中国航天成就的窗口,“走进”天和核心舱的经历,在别处很难体验到……
“如何讲好中国的‘宇宙故事’,是上海天文馆无法逃避的母题。”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李力刚说,在这方面,上海天文馆交出了一份独一无二的答卷。
就像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天文学家哈勃在威尔逊山天文台会晤的那个房间一样,过去100年里,一座圆顶天象厅加上几个展示厅,便是世界上大多数天文馆的样子。
上海天文馆打破了以往天文馆的样式,“我们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而是创造一段沉浸体验。”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忻歌这样总结她的建馆思考,“未来的天文馆或许会以我们为模板。”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