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的美都和光有关,作为“最亮的光”,激光的璀璨和炫目令人心驰神往。
在上海光机所党委委员胡丽丽眼里,激光还是“最准的尺”和“最快的刀”——上百束微弱的激光,经过一道道钕玻璃之后,能量会放大1万亿倍。将汇聚到一点,点燃人造“小太阳”,有望实现人类源源不断获得清洁能源的终极梦想。
由于在国产大型科学装置关键元器件钕玻璃上的贡献,胡丽丽被评为2019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面对荣誉她连连摆手、谦逊地说:“这是我们上海光机所几代人接力的结果,能在我这里做成,只不过是时代的选择罢了。”
青丝成白发,几代人的“接力赛”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奇怪的科研项目团队,既有80多岁高龄的老者,又有刚走出校门的“90后”,既有名满天下的院士,又有中专毕业生。在从事激光玻璃、激光光纤基础研究及其制备技术研发的岗位上,胡丽丽一干就是32年,带领这样一支特殊的团队攻克了“卡脖子”的技术难关。
钕玻璃有什么神奇之处,值得几代科学家坚持不懈地攻关?实现10拍瓦激光输出的上海超强超短激光装置(SULF),其泵浦源就需要使用钕玻璃作为激光工作介质,它是“最强光源”的大功率“心脏”,将为实现清洁聚变能源的长远目标,以及回答宇宙起源等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重大作用。
在胡丽丽进入上海光机所之前,钕玻璃研发团队前后有干福熹、姜中宏两位院士“掌门”。“两位院士一个是我的导师,一个是直接指导老师,在我事业起步时给予莫大帮助。”她说。
“这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没有团队,我做不出这个成果。”胡丽丽总是把团队合作放在嘴上,在多年鲜为人知的攻关中,胡丽丽团队所经历的失败次数难以列举。每次失败后大家会互相鼓励和安慰,“没关系,会成功的。”“我们再换一种方法试一下。”胡丽丽说正是团队成员齐心协力,精诚合作,才最终战胜了困难,取得了钕玻璃批量制备技术的全链路技术攻关的成果。
不要怕,认准目标加油干一定会有结果
成型后的钕玻璃温度高达六七百摄氏度,科研人员需要在一个30多米长的封闭式隧道窑里呆上一个星期,等待钕玻璃逐渐冷却到六七十度。实验开始的头几次,玻璃都在隧道窑里炸裂了。请来的外援专家,到现场看了后说这个问题他们也解决不了,在场的人都沉默了。“这个时候不能退,只能上了!”胡丽丽当场拍板再起炉灶,带领团队用半年时间重新做方案,改变隧道窑的结构,解决了玻璃炸裂的问题。
说出这句话,她自己也没底,但这个时候作为负责人不拍板,项目就无法进行下去。或许是从小总是被老师叫起来回答最难的题目产生的自信,她身上有一种“勇气”,在整个攻关过程中,她无数次的告诉自己,也告诉团队要有自信,不要怕,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一定能够成功。
经过十多年专注攻关,胡丽丽团队逐项攻克了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涵盖的连续熔炼、精密退火、包边、检测四大关键核心技术。当团队得到第一块合格样品时,当看到完美无瑕的钕玻璃连续不断地从生产线上一整块一整块地切割下来时,大家的心情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
卸下重任,俯首甘为孺子牛
去年3月,胡丽丽卸下了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实验室负责人的重任,按理说她可以歇一歇了,但丈夫和女儿发现,休息时间她还是喜欢往单位跑。丈夫笑着问她:“你们单位是365天工作吗?”只有她清楚,这份工作,她是越干越喜欢。
如今她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培育新人中去,就像当年两位院士带她的那样,她要把这项事业传承下去。她手把手地教导新人如何提出、解决科学问题,如何撰写科研报告和论文。作为老师,她是严格的,有时一篇投稿论文要修改数遍甚至十来遍。这是因为她觉得“只有在年轻时把功底打好,今后的路才能走得更长远。”
一份职业、一个单位、一辈子,别人觉得胡丽丽是“苦行僧”,她却觉得这样很美。
作者:沈湫莎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