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无情的阿尔茨海默病,人类始终束手无策,全球16年没有新药上市,但这样的沉寂很快将在浦东张江被打破!
记者昨天获悉,全球首个寡糖类多靶抗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物——甘露寡糖二酸(GV-971)即将获得新药上市批文,有望今年上半年投入生产。这将使全球近6000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改善症状,重获尊严。
去年,刚完成Ⅲ期临床的GV-971入选“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就在这一年,同样诞生于上海、同样在全球科学界引发轰动的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双双入选“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重要指示。
回望五年,量子通信、C919国产大飞机、北斗全球组网……每年的中国十大科学进展榜单上,上海原创成果从未缺席——在这50项重大成果中,由上海牵头或参与的多达11项。
这些成果如同一个个创新“脚印”,记录下上海深入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的坚实步伐。
代表国家最高水平,布局世界一流实验室
去年7月,就在GV-971完成Ⅲ期临床之际,张江药物实验室挂牌成立。以“原创新药”和“引领技术”为目标,张江药物实验室有望在未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药物科学创新中心。
五年来,在上海这片创新热土上,以“全球创新领跑者”为目标的研发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依托集成电路、生命科学等上海优势领域,2017年9月、2018年5月,张江实验室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先后挂牌,它们将努力打造代表国家最高水平,集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为一体的国家实验室。
在张江国家科学中心,李政道研究所、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国际人类表型组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机构和平台相继设立。通过这一颗颗战略棋子,上海在高水平创新基地布局方面已初步成型,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
有了扎实的基础研究底气,方能为国解忧。截至2018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854项,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316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在“核高基”、集成电路装备、大飞机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
立足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光子科学等基础较好的领域,上海在全国地方政府中率先启动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先后投入40多亿元,启动硅光子、脑与类脑智能、拓扑量子材料、智慧天网等八个市级重大专项,为后续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夯实基础。
打磨“科研重器”,打造国际“科研重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几天前,上海光源刚刚度过十岁生日。作为首个落户上海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迄今已为2.5万用户提供服务,产生出一批世界级成果。
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目标,五年间,上海持续布局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在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均领先全国,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功能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装置群,有力提升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如今,一个世界级光子科学中心正在张江崛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与活细胞成像装置正在不断优化;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土建已全面展开,关键设备预研也在进行之中;百拍瓦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正在加紧攻关……
同时,在生命科学、海洋、能源等领域,上海先后启动蛋白质设施、海底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等“科研重器”,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已达14个。到2025年,当这些装置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将为我国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技等领域的研发水平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奠定坚实基础,必将吸引全球优秀科学家来沪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使上海成为国际“科研重镇”。
汇聚高端智慧,全球科创英才纷至沓来
梧桐树成,凤凰来栖。五年来,上海以海纳百川之势,汇聚全球创新人才。
目前,上海已集聚两院院士171人,上海“高被引科学家”入选人数已达65人,占全国11.2%。在沪工作创业的外国人已达21.5万人,上海已连续七年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拥有“世界级头脑”的数量,是一个城市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五年来,到上海交流、工作的诺奖级科学家与日俱增。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主动要求来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发展由他开拓的学术新方向“点击化学”;2017年,两位诺奖得主几乎在同一时间在沪申领了中国永久居留证;2018年,上海举办首届滴水湖论坛,30多位世界顶尖科学家齐聚申城,与中国顶尖科学家一起激荡脑力,碰撞创新的火花。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