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际大洋钻探计划50年、中国参加大洋钻探20年。这一计划成功运行50年,对人类认识海洋、理解地球演化规律,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今年12月8日,“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完成了南海第十七个站位的深海科学钻探,胜利返航。这是由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也是迄今为止打出的南海最深钻井,标志着我国已在国际深海大洋研究领域,迈出了坚实步伐。
国际大洋钻探历经四大阶段
大洋钻探是深海研究乃至整个地球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成就最显著的国际大科学计划,目前有美国、日本、欧洲15国和加拿大、中国、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23个国家参与。
大洋钻探1968年始于美国,钻探船“挑战者号”首航墨西哥湾,开始了美国的“深海钻探计划”(DSDP),这是50年大洋钻探的开始。DSDP一路顺利,从1968年到1983年,15年里完成了96个航次,钻探624个站位,取芯约9.5万米,不断带来新发现。深海钻探的成功引起了各国的注意,1975年,前苏联、英国、日本和法国等国先后加入该计划,使得深海钻探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计划。
1985年,大洋钻探开始了被称为“大洋钻探计划”(ODP)的第二阶段,10500吨的“挑战者号”钻探船换成了18000多吨的“决心号”,设备更为先进。在跨越世纪的ODP阶段,大洋钻探在20年里完成111个航次,在669个站位钻井,取回岩芯22.3万米,发表国际成果7200篇。到2003年,参加ODP计划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22个。
进入21世纪,新出现的日本大洋钻探船“地球号”标志着深海科学钻探能力的进一步更新。与此同时,欧洲也不甘落后,以德、英、法三国为首组织了欧洲大洋钻探研究联盟,成为大洋钻探第三个核心。面对美、日的大洋钻探船,欧洲的对策是另辟蹊径,采用租船打钻的办法,专攻美、日大船打不了的海底,比如北冰洋、珊瑚礁等,这样不用花大钱就能点燃学术亮点,叫做“特定任务平台”。于是大洋钻探进入第三阶段“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2003年-2013年),钻探能力从美国的一条钻探船变成三个钻探平台,国际大洋钻探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期。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国际原油价格快速上涨以及金融危机和财政困难,日本政府对大洋钻探的支持力度大幅下降,加上在地震多发带钻探和2011年的日本东北大海啸,让 “地球号”遭受多次重创。此外,美国和欧洲也因财源拮据,减少了原定组织的航次。
中国于1998年参加大洋钻探,当时只是一个参与国的身份,每年交1/6的成员国费用。但幸运的是,1999年就争得了南海第一个大洋钻探航次。而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近五年来,中国在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中的地位明显上升。2013年开始的大洋钻探第四阶段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2013年-2023年),中国不仅以全额会员身份加入该国际计划,还以“匹配性建议项目”的形式资助其航次。2014年至2018年,中国为大洋钻探提供了3300万美元资助,成为仅次于美、日和欧洲的第四大资助方,同时保证了南海三个半大洋钻探航次的实施。
20年来,我国先后有30多家单位的130余位科学家参加了大洋钻探航次,占“决心号”上船科学家总数的15%,仅次于美国。这种新局面,事实上是近年来国际经济重心转移的一种反映,也为我国在大洋钻探国际计划中发挥更大作用打下了基础。
南海最古老洋壳钻探成功
今年12月8日,“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完成了南海第十七个站位的深海科学钻探,胜利返航。这口U1503井水深3868米,从海底向下钻探1710米,合计将近5580米,是迄今为止南海最深的钻井,其中一百多米打在玄武岩里,在世界大洋钻探玄武岩的深井中排行第五。
大洋钻探让我们对于南海有了全新认识。面积350万平方公里、水深5000多米的南海,是全球低纬度区最大的边缘海。近二十年来,大洋钻探四个半航次在17个站位钻探,其中11处水深超过3000米。从钻井取上来的近万米岩芯,是南海产生、演变的直接证据,加上深海周围的几千口油气勘探井,如今南海已成为世界上地质历史研究程度最高的边缘海之一。犹记得,当南海进行第二次大洋钻探时,文汇报曾以 “大洋钻探:钻到海底之下揭开地球的秘密”为题,做过专版报道。现在回头再来看南海,发现五年里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1999年,第一次由中国科学家设计主持的南海大洋钻探的主题,是追溯“东亚季风演变”历史,主要钻取含有钙质微体古生物化石的沉积物,都是在水深两三千米的海底,钻井深度最多只有850米。近五年来的航次则是探索南海产生的机制:从前的大陆岩石圈怎么会张裂开来,从地幔深处流出岩浆,形成深海盆地?因此钻探的主要目标就变为沉积层底下的岩石基底,不但埋藏更深,而且通常是坚硬的火成岩,钻探难度大为增加,水深达三四千米,最大井深超过1700米。
最难打的就是之前提到的U1503井。这口井的目标是探索南海形成时最早溢出的玄武岩岩浆,技术难度特别大。这口井的钻探成功,让我们掌握了南海海底扩张从头到尾的岩芯证据。南海大洋钻探的进展,改变了南海成因的原有观点,有望刷新人们对于东亚和西太平洋演变的历史。
由于难度很大,50年大洋钻探在许多海洋钻取了沉积层的岩芯,像南海这样连续几个航次钻探岩石基底的十分稀少,更加凸显出南海大洋钻探的科学价值。
跻身新十年大洋钻探世界核心
大洋钻探50年后,世界大洋仍留下了大片空白。以西太平洋为例,西太平洋俯冲带钻探目前“偏东轻西”,新一轮钻探将大有可为,而西太平洋边缘海的钻探将包括南海、东黄海、巽他陆架、菲律宾海、苏禄海等。
大洋钻探船好比深海研究的“航母”,大洋钻探活动好比深海研究的“奥林匹克”,是各国实力展现和较量的平台。我国在大洋钻探方面的国际活动,特别是在南海大洋钻探取得的成功,使我国在深海研究领域中的国际学术地位明显提高。
南海的所有四次大洋钻探航次,都是由中国科学家提议、设计和主持完成的,其研究成果正逐步发表,保证了我国占领南海学术高点,确立了我国在南海的学术主导地位。
南海大洋钻探的成功,改变了我国固体地球科学重陆轻海的偏向,建立了国际水准的深海研究队伍。大洋钻探吸引了我国固体地球科学领域众多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子“下海”,直接面对国际学术竞争,扭转了长期以来海陆脱节局面。
同时,南海大洋钻探推进了我国对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的理论认识,为南海油气勘探研究提供了对比的据点。比如首个大洋钻探的1148井,多年来已成为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参数井,大洋钻探从基础研究角度,为资源开发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料和认识。
最近,我国提出了继美、日、欧之后,为世界大洋钻探提供第四个钻探平台的计划,准备学习借鉴欧洲的“特定任务平台”模式,争取实现南海南部巽他陆架的国际大洋钻探。同时,我国还计划发起和举办2024年后国际大洋钻探科学计划的国际学术大会,建设世界第四个大洋钻探岩芯库。
当前,我国学术界正摩拳擦掌,争取乘华夏振兴的东风,在深海科技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跻身未来新十年大洋钻探的世界核心。
>>>相关链接
蕴藏在深海沉积层里不为人知的重要历史事件
大洋钻探是人类认识地球深处不可替代的手段,从而赢得了众多国家的共同支持。50年前,以板块学说为标志的地学革命横扫长期以来的陈旧观点,开创了地球科学的新纪元,而大洋钻探就是这场革命中的一面旗帜。
世界各国将科技的精华集中到大洋钻探船上,半个世纪来在世界各大洋深水底下钻井3700多口,取芯40余万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扭转了地球科学发展的轨迹。大洋钻探的学术贡献,从岩石圈地幔的蛇纹岩化,到玄武岩里的 “长寿”细菌,全方位推进了学科发展。其中最为直观的科学进展,当数地质历史上环境变化的深海记录。它们记录的,是深海沉积层里蕴藏的不为人知而又至关重要的历史事件。
案例一
盐层惊现地中海
1970年和1975年,大洋钻探两个航次在地中海的深海底,钻到了石膏和岩盐的蒸发岩层,引发学术界震动。
岩盐是要蒸发出来的,现在的地中海深达五千米,难道也曾一度变成盐场?事后查明,这是距今五六百万年前的产物,当时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通道切断,水面比大洋低几千米,加上气候炎热,海盆低洼区域变成了盐湖,周围沉淀的是石膏,中央还沉淀岩盐。据估算,总共有100万立方千米的岩盐在地中海沉淀下来,相当于世界大洋5%的盐分。经过30万年之后,地中海和大西洋恢复联通,重返深海景观。这场 “地中海盐度危机”,成了地质历史上环境变迁的一大灾难。
当时,这项惊世骇俗的发现很难令人相信。在大洋钻探船上随即就分成两派:一部分科学家相信,当时地中海真的成了沙漠,海水蒸发的结果在盐湖里沉积了石膏、岩盐,首席科学家、著名华人科学家许靖华还写了本《古海荒漠》;另一些科学家觉得这不可思议,要么600万年前的地中海本来水就不深,容易蒸干,要么这些石膏、岩盐是在浅处产生,后来才掉到深处。这种争论,直到现在也未完全平息。
不过确凿的地质证据证明,地中海早已是深海,海底留下的沟谷也证明,地中海的海平面确实曾大幅降低。人类演化产生不过200万年,与地球46亿年的历史相比,只相当于一天里的半分钟,人类的历史太短、见识太少,很难理解这类神话般的巨变,需要大洋钻探这类研究来开拓视野。
案例二
绿萍飘浮北冰洋
2004年夏,三艘欧洲破冰船在北冰洋执行大洋钻探第302航次,其中只有一艘真的打钻,两外两艘负责专门破碎漂移来的几米厚的海冰,保证钻探船的稳定。这场破天荒的“冰上大战”十分艰苦,在水深1300米的海脊上,打了428米的深井,离北极点只有250公里,却换来了巨大发现:5000万年前,北冰洋居然是个亚热带的湖泊!
地球上南极是大陆,北极是海洋,所以南极出现冰盖比北极早3000万年。但是,北极什么时候出现了北冰洋,没有人知道。这次大洋钻探的岩芯证明:北冰洋在5000万年前还是个湖泊,岩芯里有大量的真蕨植物“满江红”的孢子。这是一种小型浮水植物,幼时呈绿色,也叫“绿萍”,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到秋冬季节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做“满江红”,现在广泛分布于江南的水池和稻田里。但是5000万年前居然漂浮在北极水面上,反映出亚热带环境,而且维持了大约80万年之久。当时这个“北极湖”的生产力极高,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常在5%以上,属于优良的生油岩。北极这种相对封闭的条件维持到大约距今1750万年,直到与大西洋畅通,才出现了北冰洋。总之,北冰洋大洋钻探不仅揭示了北冰洋的历史,还展现了北冰洋资源开发的美好前景。
案例三
大洋酸化真实版
现代大洋海水的pH值是8.1,如果温室气体的增加不能控制,据说到2300年这一数值可能下降0.7,这就是“大洋酸化”,结果是海底的碳酸盐溶解,造礁珊瑚死亡。当然这些只是推测,谁也没见过。但是地质历史源远流长,我们没见过的,往往可以从地质历史中找到实证。
果然,2003年在南大西洋的大洋钻探208航次,发现了大洋酸化真实版的沉积记录。取自深海海底的岩芯,普遍发现富含碳酸盐的浅色软泥向上突然变为褐红色粘土,碳酸钙几乎完全消失,而且从两千多米到四千多米水深的海底无不如此。分析表明,这场突变发生在距今约5500万年的古新世末期,是一次最为戏剧性的大洋酸化事件。
虽然这一事件的“祸根”还在调查,但有证据表明是由海底的甲烷大量溢出所造成,可能是海底热液导致“可燃冰”融化,也可能是深海溶解有机碳库释放的结果。据推测,有上万亿吨的甲烷在两万年里从海底放出,一方面激起温室效应,导致之后20万年里海水平均温度升高5℃至8℃;另一方面造成大洋酸化,大洋碳酸盐堆积的最大水深减少了2000米。这场变化对生物圈造成的伤害,虽然没有像恐龙灭绝那样严重,但海洋底栖生物有孔虫在短短千年内就有1/3至1/2的属种灭绝。这警告我们绝不可忽视未来出现大洋酸化可能带来的危害。
案例四
恐龙灭绝破案记
中生代地球上横行一时的恐龙,在距今6500万年前消失。恐龙灭绝,谁是罪魁祸首?地质界有两种解释:火山活动和小行星撞击。结果是大洋钻探给出了答案: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撞上墨西哥湾,砸出了直径180千米的陨石坑。科学界由此推想,这种超级撞击事件产生的云层所造成的长期寒冷,可能导致75%的生物灭绝,恐龙只是其中最显著的代表。
大洋钻探的证据来自深海:在大西洋,尤其是美国东南到加勒比海一带,深海底层保留了6500万年前撞击事件的证据。原来含钙质化石的软泥突然被撞击产生的球粒层所覆盖,再上面的软泥里富集一种稀有元素铱(Ir),这是一种地球上罕见、陨石里富集的地外物质。这种球粒层厚度不一,从几毫米到9米不等,朝着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增厚,而那里就是撞击坑的所在。通过地球物理调查查明,这个陨石坑一半在陆上,一半在海里。2016年,大洋钻探就在海里打了一口1330米的深井,发现在撞击瞬间产生的高温高压下,地球深部的花岗岩会熔融上涌,其威力超乎想象。
撞击事件在太空中十分常见,而地球由于有板块运动,早期的撞击坑早就消失,墨西哥的撞击坑是地球上唯一保存完好的一个,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有趣的是,撞击坑的一半在尤卡坦半岛的陆地上,而这里本就是玛雅文化的遗迹所在。地质历史和人类文化的遗迹同地产出,大大提升了当地的旅游价值。
作者:汪品先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图|中国大洋钻探办公室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