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顺利推进、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启动“高峰人才”引进工作、16家功能型平台全部启动建设和运行……在昨天由上海市科技党委、市科委召开上海科技工作情况通报会上,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向本市各民主党派市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报了今年上海科技工作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和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到,要聚焦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加快形成充满生机的创新企业集群和现代产业集群,把上海打造成全球科技创新策源的新高地。上海发展这些产业的底气在哪里?未来又该如何发展?会上,张全一一做了梳理。
生物医药产业逆势增长,要从“高地”变“高峰”
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历来是一片高地。近年来,上海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产品频出:在新药领域,治疗糖尿病的贝那鲁肽注射液和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呋喹替尼胶囊2个原创新药获批上市,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胶囊“GV-971”顺利完成III期临床试验,已递交新药申请;在医疗器械领域,以联影和微创为代表的一批创新企业在新产品的研发上不断取得突破,如首台国产一体化PET-MR、首个国产心脏起搏器、首个国产血流导向装置相继获准上市;在前沿生物技术领域,上海集中了全国1/3的免疫细胞治疗研发企业,药明巨诺研发的CAR-T产品成为国内首个获准临床的CD19靶向产品。
2018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现逆势增长,全年实现经济总量3250亿元,增长7%,涨幅居各产业前列。不久前,上海出台了《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聚焦基础研究、技术研究、临床研究、产业化等创新链和产业链各个环节布局了12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筹划启动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新增介入治疗和眼部疾病两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力争达到4000亿元。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脑与类脑研究有三大应用“出口”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风起云涌,中国也不甘落后。今年,位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的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揭牌成立,成为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单元,也是张江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可以说是现代最具引领性的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在全球都很少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旭说,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上海在认知障碍相关重大脑疾病诊治、儿童青少年脑智开发、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发展三大方向上,都有深厚积累。
在脑疾病诊治方面,上海突破了动物模型的瓶颈,诞生了世界首批体细胞克隆猴,还制备出国际首例体细胞克隆疾病模型猴;在儿童青少年脑智开放方面,上海将尝试让脑科学成为教育研究的坚实基础;在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发展上,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均有出色团队在开展脑机接口、脑成像等方向的研究。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授透露,在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规模亚洲第一的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已完成结构封顶。
长三角联动,做大创新企业“分母”
“民营企业是上海非常重要的生力军,我们中小企业的数量一定要做大,分母大了才会有未来的BAT。”张全说。
在营造创新氛围方面,今年上海的成绩也颇为亮眼:今年本市新认定3705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250家。在全市500余家众创空间中,在孵和服务科技企业1.6万余家,覆盖科技类创业者超过38万余名,孵化面积320万平方米。
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长三角一体化将为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坚实后盾。据悉,今年,上海制订发布新一轮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和区域发展需求,联合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启动建设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长三角大仪网”服务功能,上海实现与长兴、嘉兴,宿迁、苏州等地创新服务资源互认、科技创新券通用;举办首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
张全也指出了上海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创新供给能力有待提升;创新主体动力、活力尚显不足;成果转移转化渠道不畅通;创新生态的多样性、协同性、包容性不够等。
作者:沈湫莎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