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7年“八一勋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程开甲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
除了程开甲院士外,近一个月内,还有李连达、陈创天、侯芙生、邓起东、谢世楞等5位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两院院士离世。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国家表彰为“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其中,当时已经不在人世的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被追授了这枚奖章——姚桐斌去世时不满46岁。在世的有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
他们当中,最年轻的孙家栋和周光召生于1929年,戴上这枚奖章时已70岁。
这枚直径8厘米的奖章是纯金铸造的,重量515克,图案上有五星、长城、橄榄枝。五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坚不可摧的国防,橄榄枝则表明中国研制“两弹一星”是为了维护和平。
从“两弹一星”元勋们的简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1位有留学经历的“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4位曾经在国外工作过一年以上,即具有“华侨”身份。曾经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过的6位“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孙家栋、屠守锷、任新民、黄纬禄、姚桐斌,均有海外留学经历。
从原留学国家来看,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最多,依次是美国(10位)、英国(4位)、德国(2位)、前苏联(2位)和法国(1位)。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大多数取得较高学位。16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获得硕士学位。在西方国家留学而未获得学位者仅陈芳允1人。这是因为陈芳允到英国后,直接进入了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没有在大学注册读书。另外,建国后到前苏联留学的周光召没有获得学位,是因为他在学习期间被调回国内参加原子弹研制的缘故。
从回国时间来看,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为最多(仅周光召为1961年归国),达12人,新中国成立前归国的为9人。
对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说,在事业上,他们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享有巨大的学术声誉和舒适的生活条件。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归国的决心。
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他们毅然回国,甘于寂寞,隐姓埋名,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964年6月29日,中国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
1966年12月28日,首次氢弹原理试验成功;
1967年6月17日,首次氢弹空中爆炸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武器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近20年来,“两弹一星”奖章的主人们,随着年岁增长,渐次告别人世。
目前在世的4位是97岁的王希季、92岁的于敏、89岁的孙家栋和89岁的周光召。
在世“两弹一星”元勋(4位)
王希季(1921.7.26-)火箭、卫星
于 敏(1926.8.16-)氢弹
孙家栋(1929.4.8-)导弹、卫星
周光召(1929.5.15-)原子弹、氢弹
已故“两弹一星”元勋(19位)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原子弹、氢弹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卫星
郭永怀(1909.4.4-1968.12.5)原子弹、氢弹、导弹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火箭、导弹、卫星
钱三强(1913.10.16-1992.6.28)原子弹、氢弹
王大珩(1915.2.26-2011.7.21)卫星、原子弹
彭桓武(1915.10.6-2007.2.28)原子弹、氢弹
任新民(1915.12.5-2017.2.12)火箭、导弹、卫星
陈芳允(1916.4.23-2000.4.29)卫星
黄纬禄(1916.12.18- 2011.11.23)导弹
屠守锷(1917.12.5-2012.12.15)火箭、导弹
吴自良(1917.12.25-2008.5.24)原子弹
钱 骥(1917.12.27-1983.8.28)卫星
程开甲(1918.8.3-2018.11.17)原子弹、氢弹
杨嘉墀(1919.7.16-2006.6.17)卫星
陈能宽(1923.5.13-2016.5.27)原子弹、氢弹
姚桐斌(1922.9.3-1968.6.8)导弹、火箭
邓稼先(1924.6.25-1986.7.29)原子弹、氢弹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原子弹、氢弹
2015年,坐落于今天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的中国科学院“怀柔火箭试验基地”,改建为“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这一年,孙家栋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访谈中留过一句寄语:
1956年至1967年主持中国科学院日常工作的张劲夫曾在回忆“两弹一星”研制工作时说:
他们靠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为了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他们是‘两弹一星’的真正功臣。
我们应该对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作出贡献的所有科学家、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致敬!
向为了这一伟大事业而献身的同志表示深切的怀念与哀悼!
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任荃
来源: 综合自央视、中国青年报、环球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