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大江东产业聚集区里有一批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走出来的创业者。他们大多手握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诞生的核心技术,怀揣让技术走向市场、服务国计民生的梦想。
短短几年,这样的创业实体已经有十几个。每周末驱车两小时回上海,周一再来杭州上班,是这里不少创业者的常态。“浙江的商业氛围更适合初创小企业,等有了产品就去江苏寻找制造业的支撑,需要融投资了,我们再‘杀’回上海。”这是不少创业者心里的盘算——长三角一体化为他们实现技术转化的梦想,提供了更适合萌发与生长的土壤。
长三角联动,合适的种子在合适的土壤里发芽
过去八年里,这是杭州雷神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华勤的通勤状态就是周末驱车回上海,周一再来大江东上班。
“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沈华勤说。2010年8月,由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核心技术转化而出的雷神激光成为第一个在杭州大江东地区落地的企业。
现在,像沈华勤这样“通勤”的创业者越来越多了。在这里创业,他们有着共同的感受:浙江民营经济更发达,其土地资源丰富、政策扶持力度大等优势,无疑更适合工业型小微企业的发展。
“从前在上海,我们只在上海嘉定租下了三千平方米的生产用地。搬来大江东后,公司占地已有40亩、拥有3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和高级办公用房,还建起了高自动化生产线。”沈华勤说,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园区管委会还每月到企业现场办公,遇到任何“疑难杂症”都可以直接提。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创新要素在区域间的流通变得更加自由,越来越的中小企业能够在更大地理空间的尺度上进行选择与切换。他们可能会在上海进行前沿技术探讨、成果展示,把创业实体落在浙江,后期扩大生产之后再把制造主体放在生产能力更强的江苏。
芯影科技的几位创始人原先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技术骨干。几年前,他们买断了所里与毫米波人体全息成像相关的核心技术专利,来杭州创业。如今,他们开发的一系列产品已在高铁站、境外机场有了示范应用,正准备建立更大规模的生产线。最近,他们就频频前往江苏,寻求合作的制造企业。
或许,对这些企业来说,融资的话题还有些远,但这将是他们未来的必然需求。浙江嘉兴创业的中科院嘉兴应用化学工程中心主任常东亮,早在2004年就回国开始创业,发展起了全球最大的化合物数据和信息平台。2014年,他把公司总部营业地址搬到上海,借力上海的人才高地优势和金融实力,他的公司在三年内进行了四次风投融资,估值超过50亿元。
上海技术底蕴为创业企业输送创新“后劲”
激光显示屏、毫米波人体成像安检仪、液晶仪表盘、伺服电机,翻看这些企业的产品手册都有一些共同点:以前,这些工业产品的生产技术大多被发达国家所垄断。
这些刚萌芽的创业企业,有底气挑战掌握了垄断技术的国际巨头企业吗?他们有!因为他们所拥有的技术都有着来自上海科研院所的深厚积淀。
比如雷神激光的核心技术——活塞激光焊接技术,其实是在20年的技术积累上产生的。上世纪,这一被广泛使用于汽车制造领域的工业技术被发达国家垄断。上海光机所付出了大量努力,突破了技术瓶颈。基于这样的技术底蕴,雷神激光才有信心在市场上保持技术的独特与领先,完成了多项创新工艺和产品研发,预计今年的产值可达两亿人民币。
“上海有这样的实力去突破核心技术。不可否认,上海的技术储备是全国的一块难得的高地。”中科领航汽车电子的董事长金星说,企业产品通常是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必须在研发,尤其是前瞻性的技术研发上下功夫。
高校林立、科研院所密集的上海,无疑又为这些初创企业提供了创新“后劲”。中科领航下一阶段的重要产品“数字座舱”可实现汽车仪表盘的全液晶化,有了这项技术以后整个汽车就一个移动的屏。目前,为攻克技术难点,中科领航正在与上海的两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展开技术合作。
“科研院所与企业保持着股份合作关系,今后在重大技术课题研发上仍将有不少合作。”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浙江中心杭州分中心主任顾家顺说,这些研发以企业需求为主导,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合作机制灵活而成效也很明显。
研发、金融、人才、产业配套……顺畅地在长三角汲取自己发展所需的资源,这些高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道路将更加顺达。
作者:见习记者 金婉霞 首席记者 许琦敏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