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世界上最大的天线阵列射电望远镜探索宇宙”,昨天下午,高挂在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首台天线出厂仪式现场的标语振奋人心。随着中国电科54所所长张桂华启动天线按钮,由我国主导研发、被称为“地球之眼”的这个国际大科学工程首台正样样机正式出厂,标志工程步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2500只“大耳朵”倾听宇宙声音
“好一只大’耳朵’!”这是SKA第一台天线给人的第一印象,天线加上底座,足有7层楼之高。但这只“大耳朵”却十分灵活,俯仰之间,可从15°到90°缓缓扫过天际;水平转动,可左右270°从容巡视天空。
这是一只精密的“大耳朵”。它包含主副两个反射面,主反射面是一个15×20米的长六边形,面积达235平方米,超过半个篮球场大,由66块曲率各不相同、边长约3米的三角型面板拼装而成。
这是一只强大的“大耳朵”。它采用了全数字高精度伺服驱动控制系统、高精度座架和天线结构的保型设计,实现了千分之三度的高指向精度,当接收到观测指令时,它能精确地指向待测目标。同时,分布在3000公里范围的几千面天线还能同步对准同一观测目标,并持续同步跟踪观测,实现最大接收效率,真正做到了“步调一致听指挥”的高指向一致性。
SKA总干事、射电天文学家菲利普戴蒙德介绍,SKA总接收面积达一平方公里,相当于140个足球场大。它将分布在位于澳大利亚、南非及非洲南部8个国家的无线电宁静区域,在约3000公里的广袤荒野中,建设2500面15米口径反射面天线,倾听来自宇宙最深处的声音。
致力于揭示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菲利普戴蒙德举了个生动的例子:一片雪花掉落地面时产生的能量,超过了迄今为止射电天文领域接收到的所有能量。因此,要“听到”这些微弱的信号,科学家需要一个巨大的接收面积。
按照规划,SKA将比目前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阵列——美国EVLA的灵敏度提高50倍,巡天速度提高10000倍。建成后的SKA,其性能将在本世纪至少保持30-50年的领先地位。
科技部副部长黄卫表示,作为一项长期复杂的大科学工程,SKA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撑,任何国家都难以独立完成这一巨大的任务。全球多国正在联合打造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天文设备,中国不仅是其重要的成员国和首倡国之一,还贡献出了第一台天线,为整个设备的建造“打响”头炮。这也是我国继参与热核聚变项目之后,参与的第二个国际大科学工程,中方将用中国方案、中国技术、中国智慧为解决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做出我们的贡献。
“这不仅仅是人类在21世纪里创造的又一个奇迹,更是人类共同目标、共同命运的体现,是全世界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又一次碰撞与交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科学上的具体体现。”黄卫说,SKA将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重要机遇,开启人类探测宇宙的新纪元。它寄予着人类了解宇宙和生命奥秘的使命,将致力于揭示全球各国和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些基本问题。
中国电科54所SKA反射面天线总设计师杜彪介绍,SKA将探测宇宙、星系的起源和演化,寻找更多的星系,探寻孕育生命的新摇篮、搜索外星生命等。此外,这个大望远镜还将致力于揭示和回答关于“基本力”问题。比如,检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正确与否;探寻宇宙磁场从哪里来,怎么演化的。
编辑:郝梦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