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刘畅
“有一天我从阿斯塔纳芭蕾剧院看完芭蕾舞剧返回世博村的时候,在公交车上和一位哈萨克斯坦阿姨聊到我是中国人时,她开心地对我说,‘我非常喜欢中国,尽管从未去过,但我知道中国是个友好的国家’。下车时,阿姨用俄语大声地对我说,‘再见了,我亲爱的中国孩子。’那一刻我无比感动,又无比幸福。”服务于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的志愿者史琳开心地回忆起世博会志愿服务的点点滴滴。
史琳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组织下,她和其他41名志愿者于今年6月初前往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世博会中国馆志愿服务。在9月10日世博会闭幕式上,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向参与志愿服务的全部4500名志愿者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
用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
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未来能源”。中国馆紧紧围绕这一理念,提出了“未来能源,绿色丝路”的主题,并利用3D技术制作了一部中国未来能源设想的宣传影片。影片选取商周时期的“太阳神鸟”图腾元素,讲述了一个以能源为线索,贯穿古今的“沉香救母”的故事:在远古时代,冰川纪来临,一个中国小女孩的妈妈经受不住严寒,昏厥过去,并久久沉睡不醒。在小女孩无计可施之时,从火堆里幻化出一只“太阳神鸟”,神鸟告诉小女孩需要通过找齐未来能源的方法才能救醒母亲,从此小女孩踏上救母之路。在找到风能、水能、太阳能以及核能,并经历核聚变后,“太阳神鸟”的能量石被唤醒,冰雪融化、大地回春,小女孩的妈妈终于苏醒过来,最后母女俩和“太阳神鸟”共同去未来城市幸福地生活。
这样一个“未来能源”版的中国神话故事吸引了很多哈萨克斯坦小朋友的兴趣,影片中不时出现的诸如长城、鸟巢等中国场景,也让游客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心生向往。
中国馆中引起游客驻足的还有“高铁模拟试驾”的体验项目,100%的高铁驾驶体验还原也让该项目成为世博会的“明星项目”。很多游客都表达了对高铁的极大兴趣,他们渴望能亲身乘坐高铁旅游。帮助游客进行高铁试驾的工作人员是一位出生在中国、之后移民哈萨克斯坦的年轻小哥,“高铁小哥”不无自豪地说,“我在阿斯塔纳生活了将近20年,我能感觉到现在是中哈关系最好的时候,彼此都认为是对方的朋友。我也很开心看到祖国日益昌盛,我们向哈萨克斯坦民众展示的高铁,就是最好的国家名片,展示了最好的中国形象。”
“乡音未改”的东干人架起中哈友谊桥梁
此次世博会中国馆还举办了“省市活动周”,在“陕西周”的活动中,志愿者们迎来了一批“乡音未改”的特殊客人。史琳说,他们是来自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西南营盘乡的东干人。他们的祖辈19世纪下半叶从中国西北地区迁移到中亚。
尽管文字上使用西里尔字母,但这群“故土情深”的东干人却用西里尔字母拼出了陕西方言,因而居住在哈萨克斯坦“陕西村”的东干人至今用陕西话交流。此次听说中国馆要举办“陕西周”的活动,很多东干人特地从阿拉木图前往阿斯塔纳,只为一睹故土风采。这种思乡情怀也深深地感动了志愿者。东干人平时也心惦故土,利用自身的语言文化优势,充当中国人与哈萨克斯坦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促进彼此的理解与帮助。
本届世博会在阿斯塔纳举行,阿斯塔纳自1997年开始取代阿拉木图成为哈萨克斯坦首都。伊希姆河将阿斯塔纳拦腰分开,河南岸是新城,总统宫、国家博物馆、巴伊杰列克景观塔、沙特尔可汗购物中心等著名建筑都在新城。如果说苏联式建筑鳞次栉比的老城代表着哈萨克斯坦的昨天,那么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新城则象征着这个国家的明天。今天的阿斯塔纳,国家大剧院每日歌舞不断,国家博物馆艺术展览络绎不绝。世博会期间,中国秦始皇兵马俑特展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展出,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在哈萨克斯坦逐渐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