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走进稻田,查看海水稻试验材料长势情况。杜德乐摄
■本报记者 赵征南
8月30日是农历七月初九,袁隆平88岁的米寿生日。何为米寿? 将“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因此,传统上米寿也是八十八岁的雅称。更因袁隆平一生与米结缘,与米相伴,因此,这个生日对他而言意义非凡。
可是,即便88岁高龄,他也不愿停下关于“米”的梦想,那是他不变的稻田情怀。去年,“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国内首个国家级海水稻研发中心,袁隆平担任该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禾下能乘凉,水稻遍全球”是袁隆平的两个梦想。在庆生现场,袁隆平又许下了新的愿望———“通过3年的努力,让海水稻抗盐碱超过0.6%,亩产300公斤以上”。
第一件事就是下田
8月27日下午,袁隆平抵达青岛。刚下飞机,他就马不停蹄地奔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实验基地。基地位于李沧区白泥地公园内,占地40亩,实验田块12个。在科研人员陪同下,袁隆平仔细查看水稻长势。20厘米高的台阶,他一步跨过,尽管动作随着年岁增长已略显吃力。他来到田间,抚摸一株株稻穗,不停地说“不错不错”。
海水稻学名为耐盐碱水稻。基地7号和8号试验田为耐盐碱水稻材料鉴定试验种植区,主要目标是在不同盐度条件下,筛选鉴定不同水稻实验材料的耐盐碱特性,选取耐盐碱单株。其中,前者在520平方米范围内种植78份材料;后者更是在629平方米范围内种植234份材料。袁隆平在此片区驻足许久,仿佛和稻谷叙旧。
本周一,袁隆平一大早来到基地,当然还是先下田,他一整天都待在此地。袁隆平团队的成员李新奇告诉记者,此次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在水稻抽穗之际,观察海水稻性状表现,抽选耐盐碱水稻材料,接下来大约结实的时候还有辅选,最后10月份落色之时进行决选。
生日前一天,袁隆平对“您应该好好休息”的劝告“置若罔闻”,再次动身,前往50多公里外的即墨海水稻试验基地。路上有段两公里长的土路极为颠簸,但他还是那个要求———“先下田”。
多养活8000万人口
“目前的浇灌使用海水淡水混合,模拟盐碱地条件,盐度已经达到0.6%,但距离纯海水浇灌还有一定距离,因为海水的盐度超过3%。”基地股东之一、青岛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佳音说,“但是我国的沿海滩涂以及一些内陆盐碱地可作为我们‘荒地变良田’的目标。”
今年,除了筛选,海水稻材料还被拿到22个省市进行区试,待今冬在海南南繁基地加代繁育后,明年在全国更多地理特征、气候特点的地区进行杂交试验。袁隆平为何执着于海水稻?用他的话说,这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
袁隆平坦言,目前全世界海水稻研究的进展都不大。“中国的海水稻研究水平世界领先? 现在还不能这样说。”他说,“但中国发展海水稻的确有两大优势:我国地大物博,海水稻材料资源丰富;国外主要研究海水常规稻,我们研究海水杂交稻,前景看好。”
(本报青岛8月30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