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本轮高考改革中的“亮点”。尽管相比于语、数、外等高考科目而言,它更具有灵活度,但这种“灵活度”也使得它成为部分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定时炸弹”。综合素质评价究竟占多少分?综合素质评价的“履历表”究竟要做成什么样才能在高招老师心中“加分”?
实施办法是按照既定的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以下简称“两依据一参考”)研究制定的招生录取模式,它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力求拓宽选择空间,增加高校与考生相互选择的匹配度”,让社会易于理解、考生易于掌握、学校易于操作。
在一些家长心目中,综合素质评价因为没有明确的“算分机制”,被认为“可有可无”。部分家长依然秉持着只要成绩好,综合素质评价“无所谓”的态度来看待这一重要“参考”。
对此,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生办主任周鸿提醒“不要忽视综合素质评价”。周鸿说,在高考综合改革“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将参考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对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除了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外,志向、抱负、兴趣、素养等个性化因素可能更为重要”。
周鸿介绍,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基本上都坚持一个理念:既要求学生有优异的学业成绩,又要求学生在社团活动、科技创新、体育竞赛等综合素质方面有出色表现。
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常务副主任王琳媛也将综合素质评价摆在重要位置来考量。
她说:“高校可以通过阅览相关信息,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比如在面试环节,通过考生的综合素质信息,面试官能够更为有效地引导学生,充分互动,进而帮助高校选拔到更为适合的学生。在学生入学后的培养阶段,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览相关信息,针对不同特质的学生因材施教。”
在教育界,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考”被认为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它彻底打破了“唯分数论”的高考招生方式。
2016年,上海9所高校参与了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试点,这种综合考生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录取学生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唯分数论”,有利于学校招收到适合专业培养理念与特色的学生,促进学校招生培养一体化建设。
实际上,高校更希望通过这种全新的招生录取模式,来找到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今年上海高校综合素质评价录取试点工作还将继续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