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志愿者日前来到四川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为当地群众送上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图为铁路文工团独唱演员殷瑛与当地群众互动。桑健博摄
■本报记者 周渊
“边走边唱,到人民中去,在人民中成长。”5·23全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之际,中国文联和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开展“到人民中去”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分别组织6支小分队深入多地开展文艺扶贫。
以“文艺扶贫奔小康”为目标,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武警文工团男高音歌唱演员钱志刚,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教员刘芳,铁路文工团独唱演员殷瑛等文艺志愿者来到四川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既为当地群众送上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也对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守住非物质文化之根提出了思考。
文艺帮扶暖民心
马边地处四川省乐山、宜宾、凉山结合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中国文联“文艺扶贫奔小康志愿服务行动工作示范县”。聚焦“脱贫攻坚”,文艺志愿者将慰问演出、文艺培训、辅导交流等多种志愿服务送至基层,造福当地群众。
19日下午,三九广场上,一场融合多民族特色的文艺联欢为百余名当地群众带来了欢声笑语。演出以彝族传统节日表演 《阿依美格》 拉开序幕。阿依美格是彝族民间儿童节,该节日已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将这一节日的核心部分“烧魔鬼屋”搬上舞台,他们勇敢地捣毁了蒿枝、蕨草搭建的“魔窟”,意为驱除恶魔,保佑平安。殷瑛、钱志刚先后演唱了 《节日》 《西部放歌》 等歌曲,来自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姐妹花“马尔康姑娘”带来了原创歌曲 《隆达》,表达了对马边发展的美好祝福。彝族民间艺术家也带来了传统乐器、民歌和舞蹈表演。丰富而灿烂的多民族文化扑面而来,艺术家们从台上来到台下,与当地群众紧紧相拥,传递关怀和力量。
“有百姓的地方就有我们的流动舞台。”文艺志愿者们表示,为了能将文艺服务带到更多地方,他们翻山越岭,将舞台搭到了广阔的田间地头,在玛瑙村苗寨和下溪镇珍珠桥村,志愿者深入少数民族村寨。
“我从事民间舞教学工作,此次到人民中去,对我来说更像是寻根之旅。不论是教学还是舞台实践,艺术首先是走进人民、向人民学习,民间舞蹈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教室、升华于舞台,今天能够回到人民中间,更让我从中感受民族历史文化并吸取养分,激励我不忘初心,继续为人民而舞。”刘芳说。
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组织协调处副处长桑健博告诉记者,中国文联将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表纪念日5月23日设立为“文艺志愿者服务日”,旨在始终牢记并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今年已是开展该活动的第四个年头。
既要脱贫也要守护非遗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同时又拥有丰富的非遗富矿,如何在脱贫的同时守住珍贵的非遗之根? 乔晓光此行始终带着这样的思考。
据悉,截至目前,马边已申报列入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共31项,其中彝族年、阿依美格、毕摩经诵、阿惹妞、打鼓草山歌等5项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里,栩栩如生的“热布”“占布”“古瓦”等实物展现了大山深处彝人的真实生活场景,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宗教、哲学等领域。下一步,马边还将建民族文化博物馆和非遗传习所等保护阵地。
“此次深入彝族村寨调研,我发现漆器、彝族刺绣等传统技艺正濒临失传,艺人和传承人都急需发掘和培养。”在乔晓光看来,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综合性工作,马边不是独立的个体,而应纳入乐山地区通盘考量。“今天的文化遗产战略远不止于建博物馆、文化基地,乐山地区首先要将文化遗产生态、分布地区等情况梳理清楚,让世界认识乐山,到乐山和峨眉山看世界非遗,走进山里看多民族的非遗,这应是该地区文化遗产发展战略。”
乔晓光指出,马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是一体的,要形成马边特色的发展路径,需警惕在脱贫进程中忽略区域性文化遗产保护。
“21世纪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时代,也是中国多民族非遗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文化扎根在活态文化中,到人民中去,向活态的非遗和传统致敬,这也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乔晓光如是总结。
(本报乐山5月2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