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柏林记者赵海博
马克龙赢了,德国人暂时松了一口气。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我对马克龙了不起的胜选感到非常高兴。马克龙承载着百万千万法国人的希望,还有许多德国人和其他欧洲人的希望。”其实早在大选前,德国领导人们就毫不避讳地表达了对这位邻国候选人的支持,外长加布里埃尔甚至直接在个人推特上展现出对于马克龙的“偏袒”。
对于马克龙的支持,更确切地来说,是出于对于勒庞的反感———这在德国是自上而下的情绪。当记者和德国朋友聊到法国大选时,无论他们的身份是医生、律师、学生还是出租车司机,都表达出对有着“欧洲最危险女人”之称的勒庞的厌恶。德国人对于勒庞的反感理由实在很简单———二战之后,德国始终把德法合作作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更是将欧盟看做其外交政策的基石,而现如今主张法国退欧并废除欧元的勒庞正试图瓦解这一基石。
在德国,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德国对于欧洲太大,而对于世界太小。”德国的资源禀赋和综合实力在欧洲过于超群,容易引起邻国再度的担忧和不信任;而在世界范围内又太过平凡,很难再次成为一流强国。而解开这一矛盾,法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冷战后,逐渐形成的法德平衡被公认为是欧洲和平稳定最有效的核心结构,化解了欧洲诸国对于德国再度崛起的担忧,为两德的统一亮了绿灯;而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以法德为发动机的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有足够的实力与中美俄共同参与全球议题的讨论和博弈。
马克龙的当选,从形式上维护了欧盟这一机制稳定的存在。然而,该机制的核心———法德平衡所出现的问题,却不可能因为马克龙的当选而一并解决。德法之间的天平依然不断地向着德国倾斜,正如马克龙在当选前所言:“法德已经成了不对等的伙伴。”在该问题上,勒庞也曾经大做文章,她表示,一旦自己当选,将推动法国更加自主,因为她不想成为默克尔的“副总理”。她还表示如果法国民众选择马克龙,意味着默克尔将在2017年赢得两次大选,因为马克龙亲欧亲德的政策,将导致默克尔实际控制法国。
显然,此时此刻,天平过分倾向德国,也是德国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这将导致越来越多邻国的提防和忧虑。默克尔为此苦口婆心地提醒马克龙,接下来几年法国必须取得成功。“在这届任期结束时,人们会问,失业率问题解决得怎么样,经济实力发展得怎么样。”默克尔还提及城市与乡村生活水准的可比较性以及融合问题。在此次大选中,许多乡村的选民将选票投给了极右翼的勒庞,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与城市相差甚远,是被精英政治家们遗忘的群体。
本报前驻巴黎记者、著名法国问题专家郑若麟在谈到此次法国大选时,认为是被传统财团控制的媒体帮了马克龙的大忙。曾经,那些被财团控制的西方媒体被认为是对言论自由最大的损害,而现如今这些媒体却成为帮助精英对抗民粹、捍卫所谓西方理性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可谓是莫大的讽刺。当然,郑若麟的观点背后还隐藏着这样一个逻辑:
这些传统媒体尚能够对受众发射一颗又一颗的“魔弹”,左右民众的选择,并最终对大选结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然而,在自媒体崛起的新时代,传统媒体究竟还能发挥多久这样的作用,这不禁让人担心。
回顾美国大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这一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媒体几乎集中了所有火力攻向特朗普,一向以中立著称的 《纽约时报》 也明确表示支持希拉里,并史无前例地以整整两大页的版面刊出特朗普的不雅言论,就连一向以保守主义观点著称的福克斯新闻频道也保持了与特朗普的距离。然而,特朗普用一条又一条具有煽动性的推特瓦解了来自传统媒体的进攻,最终赢得了大选。回到法国,如果马克龙在这个任期内无法拯救法国低迷的经济,无法降低超高的失业率,无法有效削减巨大的政府赤字,无法减缓移民与法国人之间的冲突与隔阂,无法有效控制法国境内的恐怖主义袭击,那么在下一次大选中,可能什么媒体都帮不了他了。
(本报柏林5月9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