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围绕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爱思强以及德国拟出台规则限制中国企业在德投资引发了激烈的讨论。11月2日,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在德国最有影响力的日报《法兰克福汇报》上刊登署名文章《支持贸易自由化,反对保护主义》,表达了对德国国内日益明显上升的保护主义倾向的忧虑,并对一些中德之间的投资争论做出了澄清。
史明德大使指出,中德两国都主张贸易自由化,也是其主要受益者。中国是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约1600亿美元,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的30%。德对华出口相当于对韩国、日本、印度出口之和的1.6倍。仅以汽车为例,2015年德国三大汽车厂商在华市场份额约30%,其中大众在华销售车辆占全球45.2%。中德都是实体经济大国和出口大国,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共赢,相反,发生摩擦和冲突,结局就是两败俱伤。
对于所谓中国企业要“买下”德国的论调,史明德大使反驳称,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约1.1万亿美元,对德投资存量不足80亿美元,仅占0.7%,还有很大上升空间。中国对德投资存量占德吸引外资总量的极小部分,仅为0.3%,仅相当于德国对华投资的十分之一,双方建立双向均衡的投资关系,符合双方利益。令人不解的是,中国对德投资刚处于起步阶段就遭遇限制,这显然不利于两国经贸和投资合作。
针对近期的几起并购风波,史明德大使谈到,最近一段时间中企对德投资并购相对集中,数量较多。但相较于美国及欧洲在德投资并购,中国无论从数量还是金额上并不突出。让我们困惑的是,德国内为何对美欧对德投资并购不持任何质疑或忧虑,对中企却要强化审查,并试图从欧盟层面加以限制。事实是,迄今中国在德的大多数投资和并购为德国经济带来诸多好处,比如双方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优化了经济结构;被并购德企的管理层和工会普遍给予支持,职工权利得到保障,增加了劳动岗位;德企开拓了中国市场,增加了订单;很多中企与德地方政府和社会区建立了良好关系,承担社会责任,获得良好评价。有些人担心的劳动岗位外流、技术被盗、人去楼空等现象并没有出现。
中德同为全球贸易和投资大国,理应携手共同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共同抵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中德经贸和投资合作规模大、层次宽,在第三方市场、“工业4.0”等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出现一些问题和摩擦很正常,史大使呼吁中德双方应冷静看待。中德互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双方应通过协商、谈判解决问题,而不应未同对方事先协商、单方面造成既成事实或单方面采取行动。这不是真正对待伙伴的应有方式。中方希望,两国合作应由两国政府和企业决定,不应夹杂其它政治或第三方干预因素,并期待德国有更多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而不是相反。 (本报柏林11月3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