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委新办公大楼里,李泉新生前的办公室看起来与环境“格格不入”:桌子一晃就动,椅子一坐就响,上世纪70年代米黄色的椅子套已经洗得褪了色……同事曾劝他换套新桌椅,也不违反规定,李泉新却说“旧桌子、旧椅子一样可以办公,只要不倒就行,不要铺张浪费”。
这样的话从李泉新口中说出来,再正常不过。
他习惯穿几十块钱的警服裤子,会让妻子从公安厅旁的警用用品商店多买几条回来;几件白衬衣反复穿,冬天就在外面套上件毛衣,像样些的衣服都是儿子儿媳买来孝敬他的。
李泉新有自己的考虑,节俭朴素本就是我们党的好传统,“穿得太好容易跟老百姓产生距离感,人家就不跟你掏心窝子讲话了”。
执纪者须先守纪,律人者须先律己。凡是他所在的第三巡视组进驻,他都会要求被巡视单位领导“非请勿到”保持距离;放在房间里的香烟、水果甚至加班的夜宵,都会被他婉言退回。
李泉新习惯每天早晚散步听新闻广播。2015年4月,第三巡视组巡视南昌市进贤县时,由于出发匆忙,他随身携带的运动鞋、收音机都落在了家里。当地负责后勤保障的县纪委副书记邹忠文注意到这些,很快便把这两样东西送了过来。
鞋,李泉新坚决不要。倒是收音机实在用得着,便留了下来。“他执意要按照发票价格给钱。”邹忠文记得,网购来的收音机一共68元。
一次到某区巡视,区纪委书记来到巡视组用餐的地方希望作陪。李泉新对他说:“按照规定,不应有人作陪吃饭。你们都来,别人还以为巡视组爱搞排场,还是请回去吧!”就这样,硬生生把他“请”离了席。
第三巡视组组员漆世红记得,那场面格外尴尬。事后,李泉新对大家说:“多一个人作陪,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但如果我们不讲纪律,别人就会在背后戳巡视组脊梁骨,咱们哪有底气硬起腰杆开展工作?”
站在巡视工作一线的李泉新明白,打铁还需自身硬,监督别人的巡视组,尤需守住自身干净的行为底线。
苛则于人易,严于律己难。
在纪检、巡视战线工作的27年里,妻子徐国香始终明白,钱不在多少、事不在大小,李泉新给自己和家人定下的规矩不容破坏———“绝不能依靠他的职务为自己谋求一点便利”。
徐国香与他是中学同学,1971年相识,1982年结婚。“几十年来他都是这样朴素,不挑吃不挑穿。”徐国香了解他更理解他,用他立下的“家规”教育孩子“自立自强”。
侄子徐华辉一度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舅舅对家里人这么“严苛”。哪怕是在家聊天的时候,偶尔表达出希望他帮忙办点事的想法,李泉新都会立刻严肃地说:“你要干什么都可以,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
后来家里的晚辈渐渐理解他了,“虽然他在工作的道路上从没牵我们一把,但是在做人的道路上,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教会了我们很多”。
这样的自律和自强,并不是成型于一朝。
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18岁应征入伍,20岁考入北京大学,31岁进入省纪委工作……回顾李泉新的人生足迹,每一步都是靠自己闯出来的,每一步都让他对组织的培养更加珍惜和感恩。
他对家人说,“人有一碗饭吃就够了,碗里有几块肉不重要。”“每月有几百块钱,足够用了,追求那么多物质条件没必要。”
他熟谙历史,更对中国革命史烂熟于心,常给身边人讲中国革命的故事,听的人不知不觉也心潮澎湃;他能一字不落的背诵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情绪饱满若有所思,临了常会自言自语地默念“写得真好”。
物质上,李泉新的追求少之又少,精神上,他的追求从未停歇。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听广播,家里卧室床头、地板上堆满了他的书。“他就是我心中老党员的形象。”漆世红说。
快60岁的年纪,在别人看来已经是“天花板干部”,可李泉新丝毫没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意思。无论岁月如何流逝,他都没有忘记自己宣誓时炽热的初心。
巡视工作被视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李泉新,这个站在巡视一线的“本色干部”,把自己活成了一面镜子,照出违纪者的心虚和丑陋,更映照出一个共产党员永恒的底色。
新华社记者 荣启涵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