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四十景》之“九州清晏”。
《圆明园四十景》之“蓬岛瑶台”。(均上海远东出版社供图)
“走在圆明园残砖断瓦上,我们在思考一个王朝的兴亡,眼前斑驳的痕迹记录着那场悲烈的惨剧,它留给我们不仅仅是沉重的回忆……”稚嫩而有力的童声朗诵,在展出《圆明园四十景》原件再造的同乐园内响起。18日是圆明园罹劫156周年纪念日,为铭记历史,圆明园遗址公园当天免费向公众开放,“《圆明园四十景》原件再造展”、纪念圆明园罹劫156周年学术报告会等一系列活动陆续展开。
由圆明园管理处、上海远东出版社等主办的“走进圆明园———勿忘国耻勿忘历史 强国强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掀起了纪念活动的高潮,上海远东出版社社长徐忠良为京城3所中小学的150余名师生讲述了圆明园的前世。由远东出版社几经努力再造的《圆明园四十景》首次在圆明园内完整展出,徐忠良携出版社工作人员为孩子们一一讲解了四十景背后的故事。
约150万件奇珍异宝被洗劫
作为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圆明园在18世纪建成之时,规模宏伟、气象万千,被誉为“万园之园”。而156年前的今天,英军放火烧了圆明园,英法联军抢走了圆明园里的奇珍异宝约150万件。
在教科书之外,徐忠良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而又深刻的讲座———乾隆八年 (公元1743年),参与西洋楼设计的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写了一封介绍圆明园的长信回国,因为这封信,欧洲人第一次知道了“万园之园”。当年火烧圆明园,英国人抢的比法国人多。英国重商,抢了很多瓷器、金银器。法国人喜欢艺术品,抢了很多绘画。英法联军将中国皇帝的铠甲、权杖 (中国人的如意) 当做最宝贵的东西献给自己的女王、皇帝。
台下,孩子们听得入神,北京五十七中的初二学生池木卉、吴宛遥选修了历史课,她们对此次圆明园之行期待不已。“老师讲过圆明园的历史,我们很想知道圆明园过去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次参观和讲座太令人难忘了。”
“156年前的那场大火烧毁了圆明园,也让我们警醒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牢记历史的教训,努力学习,将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美好。”讲座最后,徐忠良语重心长地表示。
四十景图首次完整回归
英法联军也对圆明园盛景惊为天人,他们在回忆录中感叹“进了圆明园就像乡下人进了城。”而1860年的那场浩劫令圆明园毁于一旦,从此只剩残垣断壁。
圆明园的第一任主人是谁?三朝皇帝会面的地点在哪里?正在同乐园展出的《圆明园四十景》原件再造,或许是人们能够感知的最真实历史。
命运多舛的 《圆明园四十景》 是现存能够最真实反映圆明园原貌的诗歌绘画作品。奉乾隆之命,宫廷画师沈源、唐岱分别主攻亭台楼榭、山水树石,全图工笔实录圆明园鼎盛时期建筑与园林风貌,由乾隆亲自题诗、工部尚书汪由敦誊抄,全册共40对幅,左诗右图,经宫廷造办处装裱等多道工序绘制而成。
1860年,这幅孤品画作被英法联军劫掠到海外,1862年由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2014年,上海远东出版社几经努力获得法国国家图书馆首次独家授权,以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对 《圆明园四十景》 原尺寸、原材质的原件再造,达到了“肉眼莫辨”标准,更探索了一条流失文物数字化回归的途径。
“九州清晏”是皇帝的寝宫;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会面的地方是“镂月开云”;“坦坦荡荡”原来叫金鱼池,乾隆最喜在此看鱼,在他心中,皇帝和百姓的关系就像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聆听讲解,圆明园的神秘面纱也逐渐揭开。更有意义的是,这是四十景图首次完整地在圆明园内展出。
“希望明年能办3天纪念讲座,把观众区分开来,接下来希望能办成圆明园纪念周,以后逐步变成向社会开放的大讲堂。”徐忠良向记者讲述着他的愿望。
文汇报驻京记者 周渊(本报北京10月18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