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长江女神”美誉的白鱀豚已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将近10年,然而今年“十一”长假期间,一支由民间志愿者组成的考察队却称,他们在长江安徽段发现疑似白鱀豚。
对此,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表示,不排除长江里残存少量白鱀豚个体,但须有图片、视频等为证据,才能确认这次“发现”。
未能记录有效影像
连日来,长江发现疑似白鱀豚的新闻在网络上热传,这让长期关注白鱀豚的人们兴奋不已。报料来自一支由民间人士组成的考察队。
“十一”长假期间,这支由来自全国各地20名志愿者组成的民间科考队在最有可能发现“长江女神”的江段展开寻找和考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鱀豚。
此次考察总行程800多公里,持续至10月7日。中科院水生所向考察队提供了培训指导,并无偿出借一套被动声呐搜寻设备供考察使用。
据考察队员介绍,10月1日早上,考察队在安庆乘坐4艘渔船兵分两路,一路向上游前往江西九江湖口,一路顺流而下向芜湖黑沙洲,两路人马沿途寻找白鱀豚,同时记录长江江豚的分布情况。
10月4日上午9点22分,考察队租用的两艘渔船从铜陵荻港镇出发顺流而下,当进入黑沙洲洲头辅航道1公里时,开在前面、靠东岸行驶的2号船上的考察队员首先发现左前方二三百米处有一头长着尖嘴、全身灰白色的动物跃出水面。
接着,他们又看到这头疑似白鱀豚在渔船左侧第二、第三次出水,每次出水间距有二三百米。考察队员后来描述说,它从2号船的左前方向上游逆流而上,瞬间消失在长江的水流中。
考察队立刻停船,并放下声呐探测仪,希望能够记录下白鱀豚发出的回声定位信号,可当时没人能用相机记录下这一瞬间的有效影像,船上的行驶记录仪也没有留下相关信息。
中科院水生所闻讯立即派出专业人员加入到这次民间考察中,但后面几天未发现任何白鱀豚踪迹。
不排除残存个体
目前,此次民间长江白鱀豚科考活动接近尾声,志愿者们将把沿途考察的视频、图像、声呐等资料交给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下一步,科研人员将对声呐探测仪的数据进行分析。
白鱀豚是我国长江独有的古老物种,是世界稀有的淡水水生哺乳动物。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及活动不当,白鱀豚锐减,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仅剩400头左右。2006年,7国科学家在长江进行了40多天大规模搜寻,未发现一头白鱀豚。次年8月,英国皇家协会《生物学快报》期刊据此发表报告,正式宣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
随后的多次大规模考察、每年定点监测、数百志愿者沿江寻找中,白鱀豚始终都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最近几年,陆续传出有人目击白鱀豚的消息,但都因缺乏确凿证据而未被确认。
对于志愿者们此次“发现”,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认为,根据志愿者们的描述,若没有偏差,他们所看到的有可能是白鱀豚。
王克雄解释说,白鱀豚目前是功能性灭绝,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规定,确定一个物种的灭绝,必须连续考察该物种的整个分布区,在该物种的一个生命周期内,没有发现该物种存在才是灭绝,所以长江里不排除有个体存活的白鱀豚。如果存在,最有可能在安徽江段。
对于最终结果,王克雄称要分析这次科考资料,并取决于资料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即要有图片、视频为证据,声呐可作为辅证,仅凭目击和口述不足以确认。
长期跟踪采访豚类保护的媒体人高宝燕告诉记者,农业部濒危鲸类专家组成员、安庆师范大学教授于道平认为该江段航运少,风浪中白鲢比较多,容易误判,要有确凿的证据才行。
中科院水生所鲸类学科组负责人王丁研究员则认为,此次民间科考行动对于长江保护非常有意义,不论能否发现白鱀豚,都可以进一步唤起社会对长江大保护的关注和重视。建议这样的科考活动定期开展,并且呼吁渔政部门、科研机构能更多地参与进来。
文汇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 (本报武汉10月9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