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假日谈旅游,逢旅游说文明。可是,文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靠曝光能吓出来的。每逢节假日,国人出门旅游的高峰,大声喧哗、随意插队、乱扔垃圾、随意乱刻乱画等游客不文明行为就会集中爆发。
出门旅游不乱扔垃圾、甚至还主动参加志愿活动清理进藏公路沿线的垃圾,虽然文明旅游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选择,然而,国庆期间,仍然出现了长城刻画不听劝阻、黄河济南段一地垃圾等不文明场景,再度引发关注。
▲10月6日,网友拍摄的参观者成群攀爬沈阳故宫南侧浮雕墙情景
网友“长草的三颗心”10月3日在八达岭长城景区游玩时,发现有对情侣不仅对“禁止刻画”指示牌视若无睹,一边刻画一边拍照片,对自己和身边其他游客的劝阻也置若罔闻,就把这对情侣破坏长城的现场拍照发上了微博。这一曝光不文明游客的做法在获得超过万名网友点赞的同时,还引发数千名网友讨论游客黑名单制度是否不够“给力”。
▲10月5日,山东省滨州市新落成的西纸坊景区里的馒头窑景点,景区建筑物按照历史样子制作的纸糊窗户被部分不文明的游客捅成了马蜂窝
▲雨天九寨沟垃圾倍增,保洁被骂“你就是捡垃圾的”
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入境旅游总人数1.27亿人次,同比增长9.8%。其中,出境旅游人数6190万人次。同时,我国游客购买力在迅速攀升,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称,2015年,中国出境游客达1.2亿人次,境外消费总额达2150亿美元。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为什么有了《旅游法》、有了黑名单,“任性游”还是如脱缰野马,怎么拉都拉不回来呢?
在散客化出游的时代,不文明行为面临着“捉难、限难、罚亦难”的现实窘境,黑名单机制的成效有待提升。这话说得很文雅,翻译得更直白一些:就是黑名单机制还比较势弱,不仅上榜的速度与规模太保守,更要命的是,就算拉黑上榜了,好像也并不能杀鸡儆猴。
黑名单实行一年多来,上榜的也仅有22人,其中5人是今年上榜的,而此间媒体和网友曝光的不文明旅游事件至少数十起。很多不文明行为均“有图有真相”,但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当事人大多至今未能出现在旅游部门的“黑名单”中。良法束之高阁,或者没有行动力,难免成了纸老虎。
比如,去年底就有媒体报道称——首批因“滚水泼空姐”而上榜的游客就表示,自己已看到国家旅游局网站公布的信息,但到目前为止,这对他的生活没有影响。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如果黑名单只是刮鼻子,甚至连征信体系都进不去,那不简直就是变相鼓励撒泼耍横、刻字“到此一游”等成为任性游的标配?
运行机制效率低下和缺少实体惩戒层级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对前者来说,在全域旅游时代,如果拉黑工作只限于“跟团”、只囿于景区之内,显然太过隔靴搔痒;对后者来说,黑名单如果不能与征信系统及时共享,甚至都不能成为下一次出游中的痛感。如此缺乏实体惩戒的黑名单制,就只能是繁华落尽后的谁也不买账。
不久前,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指出,中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达到了10%,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于此语境之下,旅游文明就不只是虚置的价值理念。
要真正树立文明旅游新风尚,不仅要让“黑名单”制度真正“长出牙齿”,使不讲文明行为者受到惩处限制,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引导,倡导做“中国好游客”,积好文明跬步。
综合自:新华社、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