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共康四村内已经开始进行了海绵林带的试验
9月17日,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在主题为《建设绿色安全的城市》的“上海2040”专题讲座上指出,“生态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上海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严守人口、土地、环境、安全四条底线,通过内涵发展和弹性适应做出更好的文章。”
“生态+”的卓越之城
上海2040首次提出了例如控制建筑用地面积等“底线”概念。“不少人质疑,什么都约束了,上海用什么来发展?”
诸大建解释道,首先,底线存在弹性,有一定空间留白;其次,上海接下来是“绿色发展”,是有约束的发展,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本消耗的“脱钩发展”(即: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不再呈正比例关系),在存量上保证更生态的、更有质量的发展。“打个比方崇明要建设生态岛,它绝不仅仅是保护生态,它是生态+经济、文化、体育等等方面。通过生态衍生出更多的价值,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共生。未来,上海会争取全面采用这个模式。”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翻一番
诸大建介绍,到2040年,生态用地不小于60%,森林覆盖率不小于25%,河面率不小于10.5%,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0万亩。“我们既有繁荣的增长,也要有繁荣的“退却”。”城市不断扩张和消耗的蔓延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上海进一步的发展。上海要从无生态约束的增长转变到有生态约束的发展。
诸大建说,“恢复绿地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目前,上海的绿地面积尚不足以达到全国大城市的基本水平。2015年底,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7.6平方米/人,其中中心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到4平方米/人。“该水平远低于上海对标的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这四大城市。”诸大建透露到2040年,全市人均公共绿地力争达到15平方米,在市域范围内建成30片大型区域公园,实现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的全覆盖。
PM2.5浓度仍有差距
最近几年,上海PM2.5浓度一直保持在50-55微克/立方米之间,这和其他全球城市相比,差距仍然不小。为此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40年全市PM2.5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缩减60%以上。
如何通过城市规划与空间措施实现?诸大建介绍,要通过功能混合的紧凑城市实现低碳转型。“第一是从交通层面,向轨道交通和短途出行转变。第二是从在筑方面,建设低碳节能建筑,通过地区温度系统有效地调控温度。此外要促进工业用地转型,工业用地比例从现在的30%,到2040年控制在10%至15%。”
增强城市抗灾能力
韧性不同于弹性,诸大建指出弹性表示的是灵活应对性,而韧性一是指城市在出现灾害后,她的恢复的能力是多少; 二是这座城市避免这些灾害的能力。
诸大建透露,在未来上海的积水地区将尽可能减少。一是完善排水系统等“灰色基础设施”,加强对强降雨的预警和应急措施; 另外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和建设一些“绿色基础设施”,维护如河流、湖泊等天然‘海绵体’,通过低冲击的开发建设手段增加如下凹绿地、屋顶绿化等人工‘海绵体’”。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实现“增渗减排”和源头径流量控制。
来源:新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