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奉贤区政府,有这样一批特别的干部——他们来自党外,是金融行业、信息服务行业、司法领域、外资企业等走出的骨干,如今纷纷进入体制内挂职。他们不领薪酬,遵守《公务员法》和廉政纪律,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真挂实干中,他们利用自身专长积极助推企业改制、处置资产重组难题、构建区域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助力化解矛盾……做事不做客,敢闯敢试的精神激发了“鲶鱼效应”,激活了挂职单位领导班子的整体活力和执行力。
“辅导员”让体制外骨干“秒懂”体制内的活儿
2013年7月起,市委统战部与奉贤区委联合建立了“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奉贤实践锻炼基地”,每年从体制外遴选3名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进入奉贤区政府部门挂职,担任行政副职1年。挂职期间,代表人士除车贴外不领取任何薪酬,每周在挂职单位工作不少于3个工作日。
在遴选挂职代表时,有3个考量指标:在某个领域成就突出,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有较强的挂职意愿,且动机纯正;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能发挥表率作用。
前三批进入体制内挂职的9位代表中有律师、行业协会负责人,也有民企、外企高管和天使投资人,来自法律、金融、信息技术、人力资源、文化创意等领域,按各自所长分别进入区发改委、科委、经委、人社局、司法局、文广局等单位挂职。
奉贤区建起了“辅导员团队”,帮助党外干部们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比如:在挂职干部上任之初,由区政府政研室讲解辖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情况,组织考察,加深对区情的认识;由挂职单位主要领导作为带教导师,帮助挂职干部做好工作规划,并给予业务指导和支持;由分管挂职单位的副区长与挂职干部一对一保持密切联系;区委组织部、统战部定期走访挂职干部和单位,市委统战部领导和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定期与挂职干部座谈交流;
基地在每季度末组织专题座谈,让挂职干部分享工作体会,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压担子、给实权,挂职挂出了“存在感”
挂职实践中,挂职单位在参会、阅文、决策等方面一视同仁,压担子、给实权,放手让挂职干部独当一面、一展所长。
以项目为抓手、以破难题和瓶颈为突破口,这激起了挂职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比如,天使投资人邵楠曾在基金、证券、信托公司及投行任高管,在挂职担任区发改委副主任期间,他主持完成区担保中心由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的工作,顶住事业编制员工以集体辞职为要挟和方方面面打招呼、递条子的压力,坚持全程公开公平公正,在两个月内完成了这件难事。
律师厉明在挂任区司法局副局长期间,参与编写了《奉贤区人民政府依法治区规划》,健全区政府法律顾问团工作机制,并建立起协助政府化解矛盾的公信平台。外企人力资源总监伍海辉在挂任区人社局副局长期间,带队到北大、清华、人大、复旦、上海交大等5所名校招聘储备人才,创新运用宣传片、微信平台等推介手段,吸引765名应届毕业生前来应聘48个岗位。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陆雷在挂任区科委副主任期间,帮助一些村和电商有效对接,建立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动漫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乐在挂任区经委副主任期间,从环境影响、安全生产、亩均效益、诚信体系等指标入手,完成全区1.2万余户工业企业的绩效评价,得到市经信委认可。
挂职干部以亲身经历呼吁更多人献计出力
这段话,来自某挂职单位的真切反映:“挂职干部敢闯敢试,他们身上严谨的职业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及勇于承担、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对周围的体制内干部起到了积极影响。他们开展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和新视角,也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和视野。”
而对于挂职干部本身,这样的锻炼也受益匪浅。
有干部在挂职日记中这样记录:从局外旁观到亲身参与政府决策,和体制内干部一起应对各种难题,这让我充分了解政府如何运作,体会到了管理企业数百名员工和服务成千上万群众之间的巨大差异,更能理解政府行为,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客观。
对于更多群众来说,统战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有了生动表达——市委统战部和奉贤区各级领导干部用实实在在的信任、支持和关怀打动了挂职干部,他们以亲身经历呼吁身边更多的新阶层人士支持党委政府工作、献计出力。
奉贤区委还邀请挂职干部定期参加党外人士民主协商会、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在基地推荐下,目前已有两位挂职干部被增补为区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