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首席记者张懿) 旨在锻造“国之重器、利器”的临港地区,昨天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公布了未来三年 (到2018年) 的“双特”政策和发展思路。除了设立总额180亿元的一系列产业引导基金、大力提升“硬实力”,更让人期待的是临港将着重改造“软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更好地汇聚人才。
一个月前,上海市政府印发了 《关于深化完善“双特”政策 支持临港地区新一轮发展的若干意见》,昨天的政策发布是对该 《若干意见》 的解释和细化。2013年,上海市政府提出要在临港建立“特别机制”、实施“特别政策”,也就是“双特”政策。上一轮“双特”政策的执行期是2013年到2015年。“双特”2.0版政策除了 《若干意见》,还包括临港管委会制定出台的针对城市功能、人才、产业等三方面的配套政策。此外,将来还会有其他细则和操作办法陆续出台,由此形成“1+3+X”政策格局。
大手笔不妨从小处入手。
昨天发布会后的交流环节中,有记者说起了一个“周末夫妻”的故事,让在场的临港管委会干部颇为感慨。故事中的丈夫在临港工业基地上班,妻子却留守浦西,两人只能在周末团聚。工作在浦西是妻子不愿到临港的一个原因,但实际上,开车从人民广场到临港花不了一小时,让妻子最不习惯的是,临港生活气息不浓,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逛街的地方。
这样的“周末夫妻”绝不是个案。在临港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云集着一批体现国家战略和实力、极具发展前景的实体经济和产业项目,包括航空发动机、核电风电装备、大型船用曲轴等关键船用零部件等。但临港发展的根本不是项目,而是人。立足“智能制造”的临港,如果离开以人为本的发展,创新要素和资源就无法持续、有效地集聚。
只有产业、没有生活,临港很难真正留住人才。
临港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杰坦言,完善城市功能是临港重点要补的短板。实际上,2.0版“双特”政策体系中,有大量篇幅用于描述政府打造宜居临港的计划,包括加强商业设施布点、支持大型商业集团“超前配套并入驻经营”。就在昨天,在临港新三年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第一批登台与临港签约的就有市商务委———双方将在临港商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加大商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开展合作。
除了商业,宜居临港还需要更多文化、教育、医疗,甚至体育活动。昨天,临港管委会公开承诺,所有相关设施的建设、运营,政府将给予“一揽子支持”;在临港举办文化、体育、展览等活动和赛事,政府补贴力度将比过去三年翻一番,最高200万元。此外,交通对于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过去几年,临港的对外通道越来越宽,而未来几年,临港交通发展将更加注重理顺内部路网“经脉”,优化公共交通布局,发展智能交通,完善慢行交通系统,总之不仅要让人“来得方便”,更要住得舒服。
在提升城市配套功能的同时,临港还仔细编制发布了人才配套政策,目标是留住创新创业者。最大亮点是居住证相关政策———在临港“居住且生活”的持证人,将得到居住证加分政策,每1年可加2分(最高20分);符合一定条件的创新创业人才在“居转户”时,办理年限可以从通常的7年缩短到最少3年。
除了以上两方面共15条聚焦“软环境”的政策,临港也在“硬实力”方面拿出了8条干货。其中,总额18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是由100亿元集成电路装备材料基金、50亿元智能制造产业基金、20亿元海洋产业发展基金、10亿元临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构成。另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行业,临港将最高给予1亿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