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静
水安全是城市运行的底线,包括防汛安全、饮用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副市长蒋卓庆昨天参加上海广播电台《市长热线》访谈节目,围绕“如何保障超大型城市的水安全”主题与市民交流对话。他透露,未来本市将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补短板”,今明两年重点建设“苏州河段深层排水和调蓄管道系统”及太湖吴淞江泄洪工程等,加大力度建设海绵城市,提高城市防汛排涝能力。
建成“从源头到龙头”水质监测
你家的自来水是烧开了直接喝的吗?有媒体调查显示,一半市民会烧开后直接饮用,另一半则事先安装了净化装置。每天吃水、用水,饮用水安全是大家最关注的焦点。蒋卓庆介绍,目前上海已建成“从源头到龙头”全水链的水质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去年本市供水水质年综合合格率为98.58%,其中中心城区合格率为99.37%,且一直保持稳定水平,“上海的水质是高质量的”。
目前,市民可在线查询全水链的质量检测数据:水库水质由市环保监测中心负责监测并公开发布,监测包括61项数据;水厂和市水务部门监管中间过程的水质,涉及42项常规指标和64项非常规指标;居民小区的出水水质由卫生部门检测并公示,“目前看来,水质从源头到龙头基本保持一致,都符合标准,全水链的数据在这几家部门的网站上公示。”蒋卓庆说。
有市民反映,水龙头打开后,水流小、水色黄甚至有红虫。对此,蒋卓庆表示,本市已改变了原来的供水管理体制,正在推进二次供水改造,供水企业接管小区里的供水设施,包括水泵、水箱、水表和水管等。本市首批200名“供水服务代表”已进驻4000个小区,成为市民身边的“水管家”,负责供水设施的检修、沟通、协调和查找问题等。到今年底,“供水服务代表”将全覆盖中心城区,郊区也将达到50%的覆盖率,并逐渐扩展至全市所有12000个小区。
市民丁先生针对年初的寒潮来电建议,提高本市供水系统的抗寒能力。蒋卓庆的回应给了市民一颗“定心丸”:“当时水管的标准为零下5℃的水平,气温降到零下8-10℃,水管和水表就扛不住了,现在,本市水管的防冻防寒标准已提高至零下10.1℃,基本上把上海可能遇到的极寒情况都考虑在内了。”
明年市区建成253个强排水系统
今年以来,全国防汛形势严峻,上海从春节后就开始做应急准备,“不能有侥幸心理,不怕兴师动众,不能有丝毫麻痹。”蒋卓庆说,目前上海在区域排涝上有四道防线: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区域排涝设施和城镇排水系统,“但本市也有一些低洼地区,排水能力上还存在‘短板’,面临水涝威胁。”
蒋卓庆透露,上海市区规划了253个强排水系统,去年底已建好220个,还有33个未建成,今年将全部开工,明年年底前全部建成。“以杨浦区定海街道为例,今年大定海强排系统建好后,基本上解决了这里的积水痼疾。”
虽然申城幸运躲过屡次台风天气的影响,但也必须考虑“三碰头”“四碰头”甚至“五碰头”的情况,台风、暴雨、天文高潮、上游洪水和沿海海浪同时来袭时,城市该怎么办?蒋卓庆透露,上海今年和明年有两个重大项目要推进———在苏州河河下建设“苏州河段深层排水和调蓄管道系统”,排水管直径为8-10米,整个工程约长15公里,今年年底前开建1.6公里的试验段,最深处可达地下60多米,工程约需3年左右时间。苏州河下调蓄系统将为全市的排水抢出“时间差”,把峰值规避掉,等峰值过了再通过河流污水管排放出去。未来,苏州河周边可防御5年一遇——降雨量在60毫米/小时的强降雨。
另外一个是国家工程,叫做太湖吴淞江泄洪工程。今年上半年太湖水位是4.87米,比历史最高的4.97米只差10厘米,让上海市民非常紧张,假如太湖水一下子泄下来,上海吃得消吗? 蒋卓庆透露,其实上海提早做了预案,备足了蓄水的空间,但依然有压力,现在的“长久之计”即是这条全长120公里的吴淞江泄洪工程——从吴淞江直达宝山、再入长江,其中,上海区段有53公里,涉及青浦、嘉定、宝山等上海低洼地区,预计总投资为40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