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展示的自然藏品。(上海自然博物馆供图)
不看不知道,原来收藏在市民手中的自然馈赠这么多。由上海自然博物馆发起的“我的自然百宝箱———四季”的专属平台上线半个月以来,已经收集到近百张藏品照片,有的是刚出生不久的鹦鹉嘴龙化石,有的是在阳台上安家的斑鸠,有的是在砂糖椰子树下捡到的种子……
作为第二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节系列活动之一,“我的自然百宝箱———四季”活动鼓励市民都来秀一秀关于四季的自然收藏,聊一聊与自然接触的记忆故事,如果碰到不认识的动植物,还可以上传至专栏请专家解答。
生活中的自然收藏达人真不少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亲近自然的愿望,在已经上线的网站上,记者就找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晒出的反旋盔螺。海螺由于外形花纹符合人类审美的黄金比例,一直被视为美的象征,自然界中大多数海螺都是顺时针生长,逆时针生长的海螺概率只有60万分之一。不过在广西崇左,可以轻易找到反旋螺。“崇左为什么特别适合反旋螺生长,古人是不是也注意到了这点,所以此地名中有一个左字?”从一只反旋螺,刘华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钟灵毓秀、鬼斧神工,有关螺类的生长方向问题,自然界向来是众说纷纭,这一问题的答案仍然等待生物学家去揭晓。
从2007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鸟类生态学家王天厚团队意识到在白垩纪琥珀中寻找恐龙和古鸟的羽毛是可行的,那时在加拿大中北部琥珀矿发现了白垩纪中期的很可能是恐龙的羽毛,鸟类一般在秋季换羽,这些季节的羽毛最有可能随风飘扬被琥珀黏住,由此跨越一亿年的时间。因此王天厚提醒人们不要常盯着手机,在上学、上班路上要多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昆虫鸟类。
对自然的喜爱完全没有门槛,上海市宝山区自然触碰工作室领衔人周斌从2013年开始学做叶脉化石标本,如今已经能用叶子做出美丽的图画,她还将这一爱好分享给其他人,分享在自然中获得的乐趣。
街头博物馆模式鼓励公众参与
“我的自然百宝箱———四季”活动的模式脱胎于国外很流行的街头博物馆,也就是让市民展示他们的藏品,分享他们的感悟,让博物馆不再拘泥于有形空间中。
网名为“寿海洋”的网友上传了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砂糖椰子树下捡到的黑色种子,也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当他去水池边为种子剥壳时,碰到果汁的地方竟奇痒难当。问了专家才知道,像砂糖椰子树、鱼尾葵等棕榈科植物的果实会引起皮肤痒痛,甚至手脚腐烂,因此在收集标本时,一定要注意戴上橡胶手套。
在“专家来了”栏目中,有人问既然恐龙已经灭绝了,人们是怎么复原它们的声音的;也有人问复活猛犸象会不会破坏生态平衡……有些市民上传照片上的动植物,专家们也直言“不知道”。王天厚表示,上海近10年来的生态系统一直在恢复保护中,物种丰富程度已比过去提高数倍,因此遇到“难倒”专家的问题很正常。
9月上旬,该活动将通过专家评审和观众投票的方式,从网上提交的自然百宝箱中选出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将在10月22日-29日举行的第二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节期间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