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尿失禁是老年人的“专利”。殊不知,产后女性更是尿失禁的高发人群。伴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不少人已做上了第二个孩子的妈妈,而多产可使尿失禁发病率提升三倍。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尿失禁发病率为18%—53%不等,而老年妇女的发病率则高达70%。
现状:尿失禁被误认为是自然现象
尿失禁分为四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尿急性尿失禁和压力性尿失禁,往往有以下表现:尿急、排尿次数增多、夜间起床频繁;跑步、咳嗽、大笑、走路、跑步、抱小孩时尿液的突然流出,无法控制。其发病率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升高,且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尿失禁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以及工作,患者常常因频繁去厕所或者发生漏尿的情况而感到羞愧、孤立、抑郁,从而产生一系列家庭、心理、社会问题,因此,尿失禁也有“社交癌”的恶名。在中国绝大多数这类患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很多人认为尿失禁是因为年龄增大而发生的自然现象,就诊率尚不到10%,少量就诊的患者也容易被认为是“尿路感染”而误诊。事实上,规范的医学技术应用能很好地预防、治疗尿失禁。尿失禁患者应及时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才能早日摆脱尿失禁的困扰与尴尬。
预防:产后要让盆底肌做运动
尿失禁不仅给患者带来焦虑、尴尬和沮丧等不良情绪,且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而产后尿失禁严重者还可导致盆腔内膀胱、子宫脱垂。在美国,每个产妇生产后必须接受盆底恢复性训练,否则今后尿失禁手术将不得使用医疗保险。目前,我国一些妇产科专科医院及综合性医院妇产科亦逐步开展产后盆底康复训练。
已有的研究提示,产后42天是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特别是30岁以上的已育女性,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预防后患。在进行产后康复训练时,医生会针对产妇的盆底情况进行评估,若有必要可借助机器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由于大部分尿失禁是盆底肌肉松弛造成的,因此,通过提肛运动锻炼盆底肌肉可预防和治疗尿失禁。自我训练的具体方法是持续收缩盆底肌(提肛运动)3-5秒,松弛休息3-5秒,如此反复10-15次(20-30分钟),每天训练3-8次,持续8周以上或更长。
治疗:为膀胱装“起搏器”
根据尿失禁病情的轻重程度,治疗方案也从无创到有创划分为四个等级。对于较轻的尿失禁,可以用行为治疗或药物治疗控制症状。而对于较顽固的尿失禁,则可采取骶神经调节疗法,俗称“膀胱起搏器”。
骶神经调控是国际上推荐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其原理是将一台脉冲发射器放置于臀部的皮下囊袋,将电极置于骶神经(排尿调节的关键)处,通过弱电脉冲影响骶神经,调控膀胱、括约肌和盆底神经反射。简而言之,就是能让主管膀胱和排尿的神经准确向大脑送达“开”、“关”信号。该治疗尤其适用于因患各种疾病造成的急迫性尿失禁、尿频尿急等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还有非梗阻性慢性尿潴留、以及间质性膀胱炎排尿相关的等经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20万人受益于该疗法。
市一医院是在国内最早进行骶神经调控治疗尿失禁等复杂性排尿障碍患者的单位之一。骶神经调控治疗分体验治疗和长期置入两个阶段。体验治疗可以让患者安装临时起搏器,亲身体会这项治疗对自己的效果,如果患者在体验期间能够获得满意的症状缓解,则可以置入正式的放置在体内的膀胱起搏器。手术完成一天即可出院。
在手术治疗领域,原先的外科手术由于创伤大且不可逆,已经被微创的无张力尿道吊带手术治疗取代。这种手术是用一种特制的高科技材料制作的无张力吊带将松弛的尿道托起,使病人术后排尿最大限度的接近生理状态从而纠正尿失禁。当患者腹压增高时,如咳嗽、打喷嚏,吊带则相当于一个吊床,起到衬托尿道的作用。
(作者均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夏术阶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下午;文伟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三、五上午,地点均为海宁路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