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酝酿多时的“双子星”,正在浮出水面———继与黄浦区签约联手打造一所全新的“同济黄浦创意设计中学”(暂名)外,同济与沪上另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曹杨二中也即将签约合作,共同打造一所全新的科技高中,校名同样冠有“同济”两字。
选点黄浦及普陀,各办一所新学校,且赋予其不同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对同济来说,这将是两次全新的人才培养实验。尤其是创意设计高中,堪称是一次办学的大胆创新,国内外都找不到可借鉴的先例。
“对接新高考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大学不再坐等中学送人才,而是要主动向下延伸,与中学教育对接。”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认为,从学科兴趣启蒙、创新潜质的挖掘培养再到大中学之间的学科知识衔接,大学还可以做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近日,伍江接受了文汇报记者的专访。
文汇报:同济即将新办两所中学,背后的考虑是什么?对于目前的人才培养现状,您有什么看法?
伍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从考试招生制度到课堂教学,都遭到严厉的批评。在“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指挥棒下,大、中、小学之间的教育是相互割裂的,它们之间唯一的连结就是考试。再看中学教育,很多学生浪费大量时间刷题,但相当一部分成绩较优异的学生,面对大学的选拔和考核,除了能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外,根本无法展示自己的学科兴趣。换言之,他们对自己喜欢且今后渴望进入的专业领域并不清楚。
而且,过去的高考制度促使学生一到高中就早早地文理分科,然后到大学再细分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不知不觉就把自己过早地排除在很多知识之外。这非常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从2017年开始,上海将推行全新的“3+3”高考方案。新高考固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过早文理分科的问题,为今后的深造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但仅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恐怕在一些重要的教育问题上仍然无解,需要辅以大胆创新的办学新理念和新机制加以突破。
比如,一个学生在中学阶段,是否有可能对进入大学后、将来可能从事的专业方向有所了解? 再比如,学生的某个兴趣爱好和学科专长不仅有天赋的成分,很大程度上需要后天挖掘和培养,那么基础教育有没有可能承担这个任务?
要解决这些问题,大学必须主动向下延伸,和中学教育对接。那些对大学来说比较基础但对中学来说又具备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完全可以通过大学和中学对接的方式完成。
举例来说,同济相当多的专业都致力于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一些和工程相关的科学问题,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某些途径放到中学开展教学,为今后的工程师培养打下厚实的基础?同济新办的这两所中学,就准备在教育衔接上做一些新的尝试。
文汇报:两所中学的名字让人感到很新奇,一所叫创意设计高中,一所定位为科技高中,同济将在这两所学校开展怎样的人才培养实验?
伍江:这两所中学对同济来说,将开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才培养实验。简单地说,一类是科技创新人才,另一类是设计创意人才。
科技中学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有一些范例可循,而设计创意中学则是完全崭新的探索,放眼国内外,我们没有前人的成熟经验可参考,大概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之所以要创办这两所特性完全不同的中学,确实代表着我们对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想法。
还是从新高考改革说起,今后虽然实行文理不分科,但是根据我们多年在教育领域的经验,人的思维方式多少还是有一些偏向的。一部分人形象思维能力特别强,偏向人文艺术;而另一部分人或长于抽象思维,倾向于科学技术领域。同济考虑打造的这两所中学,也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
这两所中学,也是同济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实际举措,希望为上海培养更多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但目前上海急缺创意设计人才。为什么缺呢?根本的原因在于目前的教育机制和人才培养方式并不完善。直到现在,一提创意人才培养,哪怕是教育界的人,第一反应仍把“创意人才”和“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混为一谈,或者简单地把“创意设计”理解为“艺术设计”。而现在什么样的学生在参加艺考、成为“创意人才”呢?是文科理科都读不好,希望突击培训艺术特长从而进大学的人。而数理化等学科读得比较好的学生,恰恰不屑于报考艺术设计类专业,他们可能觉得丢份!
放眼全世界,我们可以发现,在真正的全球科创中心、创意之都,承担创意设计之责的人都是最出类拔萃的人才———文理融通,能把灵光一现的想法变成现实。
多年来,同济的建筑、规划、设计等多个和创意设计相关的专业在业界已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今年4月,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揭牌,这个学院的核心目标是助力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培养设计创新领军人才。同济参与新办的创意设计中学,今后将引入这一学院的教学理念和师资,希望能培养一批更理想的创意设计人才,为城市创新力的提升添一把火。
可以肯定地说,设计创意中学绝对不是再遵循传统“艺考生”培养模式开一个新炉灶,而是启动全新的探索。从创意人才的早期识别到整个中学的人才培养阶段,大学都会提前介入,从培养理念到课程设计再到教学方式,都会开启一系列全新的探索。
文汇报:可否再介绍一下科技高中。目前不少大学附属中学都在打科技牌,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科技人才。你们今后办的科技高中会有哪些特别之处?
伍江:目前上海有很多历史悠久、办学质量较高的试验性示范性高中和不少大学附属中学,都是以培养科技人才为特色。但和国外相比,我们在某些方面还有差距。比如,基于因材施教理念的分层教学。我在法国一所贵族高中访问时,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今后自己有志于从事的领域,选择难度适宜的学习科目。和中国的中学有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等基础科目一样,法国的这所学校也有类似的科目设计,他们还有哲学课。假设一名希望当哲学家的学生和一名想当物理学家的学生都在同一所高中上哲学课,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中学显然应该给他们提供内容不同的哲学课程。同样,有志于当科学家、工程师和艺术家的学生,学习的物理课内容也应该是不同的,而不是同质的。
随着新高考时代来临,分层走班教学已经在沪上一些高中开展,但是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理念,让每个人都能在学校里选择到自己适合读的课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科技高中则承担着这方面探索的任务。
文汇报:办学校和办公司不同,“不容失败”。开办两所新的高中,同济如何整合现有的资源,确保人才培养的成功率?
伍江:事实上,过去多年来,同济一直和全国很多高中合作,持续推行“苗圃计划”,联手培养人才。所以这一次我们和黄浦区签约新办“同济黄浦创意设计中学”,以及即将和曹杨二中合作新办一所科技中学,都是有基础的,可以看作是原有“苗圃计划”的进一步深化探索。
曹杨二中本来就是同济“苗圃计划”的试点学校之一。“苗圃计划”的具体做法是,大学派出骨干教师团队到高中担任导师,从高一开始就接触学生、介入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在课余时间,导师会定期和学生交流,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兴趣辅导,甚至直接把中学生带进大学实验室,让他们有机会以实验室为窗口,了解大学的学科专业,每一位参加“苗圃计划”的同学都会有一本全面连续反映其成长历程的“成长手册”。参加“苗圃计划”的同学在招生中不仅受到同济大学的欢迎,也受到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的青睐。
根据目前对创意设计中学的规划,这个中学将是初高中六年一贯制,集纳一批对中学教育有成功经验的教师参与教学。结合今后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走向以及人才培养方向,我们正在酝酿一些新的教改举措。
比如,在实行六年一贯制后,大学的相关基础课程就可以提前介入到中学,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省下复习迎考的时间,从而提前半年或一年完成高中学习;或者今后在被同济大学录取后,以折算学分的方式,提早一年半载完成本科。
让学生不用再“分分计较”,用更多时间发展兴趣而不是刷题,未来的考试招生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过去,学生和家长可能担心,中学耗费太多时间在自己有兴趣的学科领域,总分不够高,就考不取理想的大学。而今后随着综合评价录取试点的扩大,学生们会发现,把时间精力投入到感兴趣的学科是值得的,或许高考统考成绩会稍微低几分,但在综合评价录取阶段,完全可能因为自己的学科特长而赢得高校的青睐。
文汇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