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一等奖的方案《贯通的不止是东岸,更是梦想的彼岸》设计效果图。
■本报记者 史博臻
“呜呜呜——”黄浦江上,汽笛声声。民生路3号257库工作坊内,“黄浦江东岸开放空间贯通设计”青年设计师国际竞赛终评会正在进行。经过昨天的讨论,9名参评专家委员在入围决赛的40件作品中评出前六名,一、二、三等奖随后出炉。接下来,公众可通过网络投票,选出最喜爱的作品。
从常水位线、年均高潮位线向上层层攀爬,一直登抵6.10米“千年一遇”防洪标准线,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一等奖设计方案 《贯通的不止是东岸,更是梦想的彼岸》中,设计师盛临想用攀岩的方式告诉你,拥有百年历史的泰同栈渡口,有你未曾料想过的壮阔。
在这个下沉广场,还会横贯一条河,双向不可达,设计者希望借此引发思考:百年以前,人们便这样隔江相望,由此产生对彼岸既向往又恐惧、既好奇又迷茫的思绪。此外,它兼具汛期排涝、雨水收集再利用功能,融入雨水渗透、集水、弃流净化等海绵城市理念,在满足景观效果、有益生态的同时,降低维护成本和建设费用。
盛临将主题聚焦于构建最后一公里绿色慢行网络,根据目标人群策划出不同区域的主题,仿照音乐中的曲式结构原理,将全线分为三个乐章,每一乐章分三到四个部分,以浪漫、创意、变奏作为主要曲式,赋格、卡农、华彩作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景点设置将全线打造成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滨河景观带。
其他设计方案也各具特色。美国哈佛大学团队的设计思路既强调轮渡、电车、自行车、步行等交通方式贯穿整个地域,更主张通过葱郁青碧、绵连伸展的街道树冠,实现绿色连接。华东理工大学团队的作品抒发了未来滨水地域的连通与防洪设想。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团队将整个滨水绿带分为后工业建筑文化区段、商务旅游区段、文化展览区段和生态休闲区段。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团队运用趣味净水仪将黄浦江的水流引到岸上,进入生态绿色的微净水系统。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团队提到了有轨电车系统规划,推动低碳交通圈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