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狼”地道的秦歌演唱,给村民们带去了愉悦和快乐。(资料照片)
本报驻陕记者韩宏
“面条像裤带∕凳子不坐蹲起来∕锅盔馍赛锅盖∕羊肉泡馍大碗买∕噢哎嗨∕羊肉泡馍大碗买∕手帕顶起来哟哎嗨哟∕房子半边盖哟嗨∕油泼辣子一道菜∕秦腔不唱吼起来∕噢 哎嗨∕秦腔不唱吼起来……”
这是陕西秦歌艺人“十三狼”创作、用关中方言演唱的秦歌 《秦娃》中的几句歌词。近年来像这样被人们传唱的秦歌就有上百首,它们大都是“十三狼”的杰作。
“十三狼”,是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教师、陕西秦歌研究会原会长吕小平的艺名。其中的“十三”,意指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而“狼”则指秦人具有粗犷、豪放的性格,富有韧性和团队精神。
近日,在陕西泾阳县民俗村———“龙泉公社”的一个茶铺里,身着“猪八戒”道具的一位70岁老汉一边拉风箱一边唱着秦歌 《从小卖蒸馍》,50岁的“十三狼”也操起大茶壶一道吼将起来。这场不期而遇的“秦歌联奏”,引得游人屡屡齐声鼓掌欢呼。
关中父老乡亲的肺腑之音
秦歌是“十三狼”在艺术上的一种创造,是在秦腔地域音乐和歌曲中演变的一种新民歌,它把陕西的风土民情和百姓的喜怒哀乐,通过秦人的语言和秦地的音乐素材,别具特色的嗓音,演绎得淋漓尽致,是货真价实的“陕味品牌”。而秦歌中的唢呐和板胡曲牌更被他运用得入木三分。
近年来,他相继创作并演唱了《月圆回家》 《秦娃》 《母子情》 等秦歌100多首,被业内外人士一致誉为“秦歌第一人”。
“十三狼”告诉记者,他给自己的秦歌如此定义:介于秦腔与通俗歌曲之间,它将秦腔旋律中的精华和摇滚、流行乐等现代音乐元素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以歌曲的形式展现秦人、秦风、秦韵、秦文化。
“十三狼”出生于旬邑县一个祖传八代的唢呐世家,五岁跟着父辈走村串户吹唢呐,十三岁时,凭着演奏的唢呐曲,叩开了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的门,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著名作曲大师蒋祖馨、饶余燕教授,毕业后又回到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执教。
他的秦歌,浓缩了古都风韵,提炼和升华了百姓生活,说的是老百姓最朴素的话,唱的是他们的心声,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对亲情、秦人精神,对三秦大地的炽热情怀。
著名文化学者汗青深有感慨地说:“秦歌是在陕西民歌和戏曲的基础上创作,用关中方言演唱的歌曲,是关中百姓的肺腑之声,是关中平原的乡土之音,是关中文化的历史积淀,是关中民俗的艺术结晶。”
黄土地上真情的歌
“十三狼”说,他的秦歌具有秦腔元素,却又和秦腔有区别。在音乐创作中,他十分注重普通老百姓的欣赏习惯,以秦腔音乐元素为主,吸收关中地方小戏创作之中的音乐元素,把它们糅合在一起,配以西乐旋律,既有亲切感,又能产生新鲜感,这让老年人喜欢,年轻人也不嫌弃。而与流行音乐相比,秦歌更加真实,没有流行乐中的矫情煽情。在“十三狼”的眼里,囊括了黄土高原、西安古城墙、饱经风霜的故乡农民,陕西人的生活习惯、关中地区的民俗风情,都市普通人的生活场景等特色的秦歌,就是秦人秦地精神风韵的最好载体和媒介。
2010年,他演唱的 《秦娃》 在“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上,被与会专家赞为:唱出了秦人的彪悍风韵,舞出了秦人的精神风貌,体现出华夏五千年农耕文明与独特的秦文化内涵。
而在他的 《月圆回家》 里,“十三狼”又一改平日唱法,嗓音忽然低徊、哀婉,并且中间穿插了女音伴唱“月圆回家———月圆回家”,令人生出思乡之情。“爸爸、妈妈,我回来啦”的吟唱,让人感到揪心的震撼,许多人动容落泪。演唱时而欢快、时而悲愤,时而悠远低沉,时而恍若天籁……演唱中夹杂了板胡以及现代乐器,旋律尖细而清脆。
2014年9月底,“十三狼”创作出新歌 《我的家乡在陕西》,次年在辽宁省春晚录制现场,观众欢呼声不绝于耳。这是他重点推出的一首秦歌,他希望能成为陕西的“名片”,让陕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美不美,看咱黄河的水;亲不亲,听咱狼哥的歌!”一位海外华侨动情地说。
近年来,“十三狼”演唱的秦歌也受到众多媒体及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参加了央视 《倾国倾城》 《农民春晚》 《时尚国粹和美中华》 等演出。他所出版的 《八大怪》 《老陕俗语》《异乡寻梦》 等秦歌专辑,其中的每首歌曲,从作曲、配器、录音合成到演唱及其部分乐器的演奏,均由他一人完成。其中 《八大怪》 还被收入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 (五线谱)。
业内专家说,秦歌带给人们的是别有一番景致的民族音乐新天地,弥补了八百里秦川无本土歌曲的空白,“秦歌”的出版对陕西地域文化的开拓有着借鉴意义,更是心灵的震撼,此可谓:“一曲秦歌震人心,三秦无处不闻声。”
“十三狼”今年计划招收40名徒弟,还计划再创作几张秦歌专辑。他告诉记者:“我不是秦歌的全部,但秦歌是我的全部。我们准备开发‘十三狼大剧院’和‘十三狼秦歌学院’,让更多的秦歌爱好者,参与进来,共同弘扬我们秦人的正能量,让秦人、秦事、秦风唱响全国!”
(本报西安6月4日专电)